本篇文章1429字,读完约4分钟
“4+7”集中开采为创新药物/0/房间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就个人而言,制药业未来最大的投资机会在于创新药物。肿瘤药物、pd1单克隆抗体(程序性死亡分子)以及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将是创新药物的关键领域。
受去年底“4+7”集中采购政策的影响,医药类股继续调整,直到今年2月初才开始上行攻势。虽然自2月份以来,截至3月31日收盘,医药行业累计增幅高达32%,远远超过同期上证综指的增幅,但与去年的高点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那么,制药行业接下来将如何表现?哪些股票有投资机会?
本周,《红色周刊》邀请了浙江龙航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蔡应明一起讨论此事。蔡应明已经追踪制药业十多年了。在今年年初的市场调整期间,一些制药目标被逢低增持。在他看来,医药股最大的投资机会仍然是创新药物。创新药物有很高的竞争壁垒,对药物有定价权,对空有巨大的需求,这使得它更容易在竞争中取胜。一旦新药成功上市,制药公司的业绩有望迈上一个新的高度。此外,他认为,拟在科技板块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撼动整个医药行业的估值体系,对现有医药股的估值影响有限。
“4+7”系列为创新药物空室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红色周刊:你如何解释“4+7”政策对医药股的影响?
蔡应明:“4+7”集中采购政策对医药股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幅降价对一些仿制药公司来说是一种“灾难性”的行为,销售成本可能无法弥补销售人员的费用、R&D投资、渠道费用等。例如,恩替卡韦在收集前每片使用25元,但在收集后每片仅使用0.62元,减少了97.5%。另一方面,“4+7”新政打破了原有的竞争格局。过去,中小型制药公司很难与在销售方面首先进入市场的领先制药公司竞争,而“4+7”新政允许所有制药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药品通过了一致性评价,默认的药品质量就通过了,从而节约了制药企业的营销成本,引导制药企业逐步从“量价”向“量价”转变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个股表现疲软主要是由于单一仿制药比重过大,创新药物不发达,市场不愿意给出高估值。例如,新力泰的部分品种收入占总收入的70%~80%,如果新品种不能及时补充,估值将难以修复。因此,个别股票的后续估值是否存在“补偿性增长”,取决于公司的新产品研发情况、管道以及R&D团队能否跟上等因素。如果可能,估价修复的可能性很高,或者有“补偿性增加”的机会。例如,在这种逻辑下,今年年初,我们在中国生物制药开设了一个新的仓位,接近5元/股,该仓位对其创新药物厄洛替尼的快速释放感兴趣,该药物有望有效弥补因恩替卡韦降价而造成的损失。
《红周刊》:从长期来看,仿制药公司的利润逐渐接近制造业,制造业的利润并不是特别高,但只够“生存”。然而,“4+7”系列似乎给创新药物空室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蔡应明:的确,在“4+7”集中收购使仿制药市场被挤出的同时,也为创新药物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创新药物未来的投资机会值得期待。
具体来说,与仿制药相比,创新药物具有更高的竞争壁垒和定价权。药品价格的下降是相对可控的,销售市场不会突然被抢占;有能力生产创新药物的企业在渠道布局、R&D团队、营销能力等方面都很优秀。从长远来看,他们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未来,一旦新的创新药物开发上市,整个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有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就行业而言,中国医药行业的总需求正在增加。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逐年增长,医疗保险总支出也呈现出增长趋势。
此外,创新药物的潜在消费市场需求巨大。例如,信达生物批准的抗癌药pd1的价格约为10万元。对于国内城市居民来说,即使药物不在医疗保险范围内,许多居民也愿意从挽救生命的角度自费治疗。
抗癌药物、pd1和慢性病将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重点
红色周刊:在你看来,未来创新药物市场的焦点将集中在哪些领域?
蔡应明:我认为未来创新药物的重点还将集中在抗癌药物、pd1单克隆抗体(程序性死亡分子)以及治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药物上。目前,国内外对这些大品种的研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红周刊:从“pd1单克隆抗体”的布局来看,目前国内制药巨头君实生物科技和信达生物pd1产品已经上市,而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pd1仍在申报生产。你认为恒瑞医药在pd1的布局和发展如何?
蔡应明:“pd1单克隆抗体”被称为“抗癌灵丹”。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除了上述四家制药公司外,还有五六家企业的pd1研发也进入了第一和第二临床阶段。
就个人而言,恒瑞医药在pd1的竞争优势在于联合治疗。恒瑞药业上市的原抗癌药物包括阿帕替尼(艾坦)和吡咯烷(伊立尼)等。以阿帕替尼为例,阿帕替尼+pd1联合治疗肝癌的一期和二期临床资料较为理想。例如,orr(客观缓解率)可达50%~60%,甚至70%。与单独使用pd1的患者相比,效果几乎翻倍。目前,阿帕替尼和吡咯烷恒瑞是独家销售。如果临床数据良好,他们的竞争优势将逐渐得到体现。假设单独使用pd1的成本为10万元,单独使用阿帕替尼的成本为5万元,合计购买成本仅为12万元。当单独pd1的orr为20%~30%,而阿帕替尼的orr为50%~60%时,药物有效的概率预计会加倍。可以预测的是,患者很可能会选择尝试这种联合疗法。
《红色周刊》: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化学药物相比,生物制药行业将成为未来创新药物的“主战场”。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蔡英文: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与化学药物相比,生物制药领域诞生的创新药物的比例将会增加。由于化学药物的分子结构相对较小和简单,经过制药公司多年的研究和开发,分子结构已经得到了彻底的分析。生物制药的分子结构非常复杂,对于全球制药公司来说,生物制药是相对较新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药物的概率肯定高于化学药物。目前,许多大型制药公司正在同时开发用于生物制药和化学药品的创新药物。
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医药股票估值的影响有限
《红色周刊》:目前,科技板块名单中有很多创新制药公司有待披露。在你看来,医药公司上市后会被炒吗?
蔡应明:登陆科技板块的生物医药企业估值将参照美国、香港等比较成熟的创新型医药企业的估值。例如,在香港上市的信达生物目前价值超过300亿元,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百济神州价值在500亿至700亿元之间。两家制药巨头目前都处于研发阶段,没有收入。
以信达生物为例,估值超过300亿元的港股的逻辑是,该公司的pd1产品已经上市,在20亿至30亿的营收背后,可能有8亿至10亿的利润。作为第一个进入者,它的销售概率会打开某种局面。因此,可从R&D渠道、品种前景、药物临床情况、市场占有率、收入和利润等角度对科创板新上市生物制药公司进行估值。
此外,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技板块后,估值在短期内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而a股市场上原有的医药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随后登陆科技板块的公司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很难用它们的估值来影响原来整个板块的估值。
《红色周刊》:有人认为创新药物的开发有望推动被称为“卖水者”的cro企业的发展。你认为cro公司的投资机会如何?
蔡应明:与制药公司相比,cro更像是一家服务型公司。当然,一些优秀的cro公司会直接与制药公司讨论分享,这可能是另一个投资层面。一般来说,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目前质量相对较高的cro企业的估值普遍偏高。至少在短期内,我不愿意参与现有cro企业的投资。■
(本文涉及的个股只是例子,不是买入建议,投资时要谨慎)。
[编辑:吕贤伟]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红色周刊力求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文章中提到的内容仅供参考。网站上显示的信息仅用于传播目的,并不代表《红色周刊》的观点,也不能保证此类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它不构成实质性的投资建议,所以操作风险由你自己承担。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医药行业最大投资机会仍在创新药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