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78字,读完约8分钟
近年来,人才竞争不断升级。一线城市出台了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许多二三线城市也出台了住房、户籍和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落地生根。
4月20日,媒体报道了日本学生可以在呼和浩特市半价购房的消息,日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大学毕业生安居工程(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已经公开发布。全文共16篇文章,其中提到普通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前3年以下)的毕业生可以半价买房。
根据文件规定,大学毕业生房屋的平均售价按项目所在地区市场价格的50%确定,产权交易涉及的相关税费由建设单位和购房人按规定分别承担,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市场价格每年调整一次,由区政府提出,经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实施。对于抵押贷款或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可以是20%。
人才争夺战没有停止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蓬勃生机源泉。在这种情况下,大城市争夺人才是合理的。
从2017年开始,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开始了,2018年,随着天津、上海、北京的加入,人才争夺战将会推向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过去的两年里,至少有20个城市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在城市扎根。
北京和上海加入了抢人的战争,但起点更高
2018年3月21日,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北京市将开通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直接为北京市“千人”、“万人”、“海举”、“高闯”、“高踞”等国家重要科技奖励的专家和获奖者办理引进手续。
据了解,近三年来,在北京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项目,或开展其他重大科技创新的优秀人才,已获得1.5亿元以上的股权式现金资助,作为创新创业团队领导或核心合作伙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向团队成员推荐人才引进申请。
同时,“中国专利金奖”获奖专利的发明人、获得三项以上发明专利的独立完成人、获得六项以上发明专利的第二作者及以上的主要完成人,其专利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以申请人才引进。
此外,为了更好地释放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引进人才的年龄原则上不应超过45岁,“三市一区”引进的可以放宽到50岁,个人能力、业绩和贡献突出的可以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无产权的引进人才可在用人单位所在地的集体户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集体户落户,引进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迁随调。
随后,上海市于2018年3月26日发布的《加快实施上海市人才高峰工程行动计划》提出,对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技、大数据等13个领域的人才高峰应给予“本人及其家庭、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庭可直接在本市申请户籍”等优惠政策。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把上海打造成世界上最具期待的人才之地。
根据《上海市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上海将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进行大刀阔斧的人才政策改革,实施“量身定做、一人一策”、“人才高峰全责制”等政策。
《纲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战略目标,明确了高层次人才聚集的13个重点领域: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导航空航空航天、造船与海洋工程、量子科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等
建立国际公认的选拔机制。《纲要》指出,支持对象应具备的核心条件是:取得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突出成绩,一般应在全国前5名或世界前20名;或者年轻,活跃在创新和创业的第一线,有潜力成长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
创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发展平台。关键是要创造一种新型的高峰人才工作组织,不受行政级别、职业设置、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的限制;根据需要建立定制的实验室;优先确保足够和方便的科学研究场所;张江科学城优先发展科学仪器。
实施国际认可的工作制度。包括对高峰人才实行全面责任制,赋予高峰人才使用人权、财权、财产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以及建立内部机构的权利;建立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对支持的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国际公认的财务管理机制。
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劳工研究会副会长苏海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是出于进一步实施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考虑。
“随着中国进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特别是进入新的经济常态,科技创新已成为迫切需要。中国已经从原来的低成本战略转变为差异化的创新发展战略。无论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还是产业升级,都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持。引进吸引各地人才的政策,也是在新的经济常态下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苏海南说。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各地“求贤若渴”的现象表明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人才发展仍然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省市普遍面临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等重大挑战,必须由人才来引领和推动。
目前,中国经济已不再是过去以吸引投资为重点的发展模式,而是进入了人才取代资本的新阶段。专家认为,随着大学毕业生进入更多的二三线城市,预计每个城市的发展将更加均衡和互补。
“二、三线城市面临的人口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等一系列问题都集中在人身上。在一线城市功能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形势下,二三线城市迎来了引进人才的黄金时机。”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丽莲说。
“留住人才”不能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二线城市都在积极抢夺人才。然而,它们是否能在被抢走后保留下来,并不是地方政府花很多钱就能做到的。目前,这些社会的中流砥柱需要有足够的空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刘文君也表示:“目前一些城市采取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降低落户门槛,帮助解决起点困难。这些面向起点的措施是有效的,但还不够。还需要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后续措施,如用人单位的人才激励制度,给予人才稳定、可靠和有吸引力的职业期望,尽最大努力,通过完善制度实现人才引进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才能
政策出台后,在“吸引人才”的基础上,如何留住和使用好人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川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旭认为,地方政府必须为自身的经济发展争夺人才。除了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外,引进和留住人才是跟上相关就业机会、生活环境、职业平台、发展前景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
苏海南指出,各地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产业需求和特点吸引和留住人才,而不是一味追求人才数量,要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充分利用人才。
“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要吸引人才,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人才引进政策。政策上最忌讳的是“蜂涌”的同质化竞争,而是人才的真情流露,充分体现欢迎、尊重、爱护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意愿,从而实现人才的引进和留住。可持续性。”苏海南说。
孟丽莲还认为,目前各地有很多吸引人才引进的政策,但如果这些政策不是基于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就很难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因此,一个好的人才引进政策需要适合当地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并应使人才感到有足够广阔的发展前景。
“例如,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必须通过系统工程来培训、使用、评估、激励和保证技术工人。同时,教育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将高校单一的培养机制转变为学院与职业学校同步培养人才,从而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多样性,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我们就可以满足各个地方的实际需要。”苏海南说。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应该从简单的数量发展向质量和特色转变。城市发展应分布在全国各地,每个地区都应遵循整体规划和当地文化和资源状况的整体转变。一些适合绿色种植,而另一些发展旅游业,而不是盲目跟随趋势发展房地产。只有一个具有全面转型和人文发展氛围的城市,才能留住人才和人口,发挥他们的作用。
(中国综合经济网、新京报等。(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20城抢人才 呼市抛出半价买房优惠绣球!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