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合肥1月15日电: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合肥老工业区改造
新华社记者张海月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高层建筑中,一组低层砖拱结构尤为特殊。走进去,笔直的马路两边有一排排制服工厂,它们坐落在一大片草坪上。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红砖和灰瓦斑驳。在充满历史沧桑的建筑中,有各具特色的现代雕塑和充满阳光的玻璃房子,是复古与现代的碰撞。
这家工厂历史悠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它曾是一个窑厂。合肥的第一块砖就是在这里生产的。后来,合肥柴油机厂于1972年成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它在新世纪初停止了在纺织等行业的使用。
合肥没有将旧厂房推倒盖楼,而是将它们改造成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方向,并将其命名为“柴河1972”。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建成了家电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创意市场。
这种保护性改造对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傅勇来说是“珍贵的”。他说,厂房的砖拱结构起源于苏联,厂房的体积很大,现在已经不常见了。
自2019年10月2日开业以来,“柴河1972”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人们来这里玩耍,拍照,看展览,感受历史的印记。“在高峰期,日均客流量达到5万人次,受欢迎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合淠头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1972运营商刘说。
在安徽省,文化艺术区由老工厂和老工业区改造成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工业化进程中,安徽省形成了一些带有工业发展历史印记的文化载体。根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部1980年以前建成的工厂、作坊和矿区的布局,安徽省的工业遗产包括明清时期的工业作坊和长江沿岸的造船厂。其中,合肥钢铁厂、贵池茶厂等五处工业遗产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目录。
在安徽省召开的“两会”上,《安徽省政府2020年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近年来,安徽省一批老工业区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将以往隐藏在城区的工业遗产和工业废弃物资源精心打造成文化艺术园区。
“这曾经是一座废弃的破旧厂房,没有人愿意进来。谁能想到现在我可以在里面玩耍和阅读,我会和空.一起散步”54岁的邢昌树(音译)和他的儿子正在合肥长江180艺术区的图书城度寒假。
走进长江180艺术区,机床、桁架和其他工业部件随处可见。圆形球形水塔被粉刷成一个行星跷跷板,龙门桁架被改造成一个秋千,机械部分被改造成十二宫...在以前的工业区,篮球馆、电影院、汽车俱乐部和其他地方已经开放,成为居民的文化天堂。
[我想纠正错误]主编:范玉萌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合肥市城区老工业区转型记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