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44字,读完约7分钟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逐步建立选拔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教育部大学生司司长就“强基础计划”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胡浩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又称《强基础计划》)。哪些学生可能参与这次改革试点?注册过程如何?如何确保公平和正义?教育部大学生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我们为什么要实施“强基础计划”?
答: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在探索学生综合评价、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自主招生的学生在学业成绩、科技创新、学术论文、深造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是,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招生与培训衔接不够、个别高校的科学评价不够、个别考生提供的专业资料不真实等,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在深入调研和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多维评估和评价模式,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选拔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从2020年起,高校原有的自主招生方式将不再使用。
问:哪些学生可以考虑报名参加“强基础项目”?具体过程是什么?
答:“强基础计划”主要选择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感兴趣、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相关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重点招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代文献学等相关专业。
在初始阶段,“强基计划”选择了一些“一流大学”来建设试点大学。
3月底前,试点高校下发年度“强基础计划”招生简章。四月份,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可以在线报名参加“强基础计划”。6月,所有考生都参加了统一高考。6月25日前,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相关高校提供高考成绩(不含高考加分)。6月26日前,各高校根据高考考生成绩,按照各省(区、市)“强基础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学校评估的考生名单,并公布入围标准。7月4日前,高校将组织考试。7月5日前,高校将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试成绩等综合考生的综合成绩(高考分数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候选人的志愿者,他们将被录取,根据他们的综合得分从高到低,并录取标准将公布。
问:“强基础项目”对一些有突出专业的学生有什么特殊考虑?
答: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中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相关大学可以制定入围考试的条件和方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高校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的考试,符合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学生所在地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录取。各省(区、市)高考考生分数原则上不应低于一批本科招生的最低控制分数(合并招生的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
问:为什么在高考结果公布后才安排对“强基础计划”的评估?
答:高考成绩对“强基础计划”的录取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它将作为入围大学的考试条件。“坚实基础计划”取消了竞争证书、论文、专利等做法。作为入围高校的考核条件,并以学生高考成绩为依据。第二,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强基础计划”改变了独立招生“降低分数”的原有做法。高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大学综合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转化为综合成绩,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体现了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其中,高考分数比例不得低于85%。
问:“强基础计划”在人员培训方面有哪些新措施?
答:首先,制定一个单独的培训计划。高校可以为通过“强基计划”的学生安排班级,提供一流的教师,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营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化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原则上,通过“强基础项目”录取的学生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以外的专业。第二,畅通增长和发展渠道。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高等院校可以优先推荐不经考试、直接学习、公派出国留学、奖学金等的研究生。探索建立生医结合的培养模式。三是通过科教促进合作教育。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综合研究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吸引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与重大科研任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第四,强化质量保证机制。建立科学的多阶段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项目的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和科学分流。建立学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控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问:如何确保“强基础计划”招生的公平和公正?
答:“强基础计划”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招生程序,建立更高水平的公平保障机制。第一,严格审查高校。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有关要求,组织实施学院评估,并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安排笔试和面试。面试时,专家和候选人采用“双随机”的方式抽取,整个过程都被记录下来。二是加强信息公开。规范公开内容,主动接受监督。第三,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将“强基础计划”纳入检查监督范围,建立动态进出机制。违反法律法规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问:“强基础计划”和最初的独立招生有什么不同?
答:首先,选择方向不同。自主招生主要选择“具有专业和创新潜力的学生”,而“强基础计划”主要选择“有兴趣为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服务,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第二,招生专业不同。自主招生不限制高校招生的专业范围;“强基础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重点安排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代文献学等相关专业的招生。第三,参加学校考试有不同的理由。自主招生的最终入围者主要基于考生的申请材料;“强基础计划”的最终入围者是基于考生的高考成绩,以及极少数在相关学科中有杰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相关大学可以制定入围者的考试条件和方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第四,录取方式不同。自行报名采用降低分数的方法,可以降低到最低线;“强基础计划”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不低于85%)、大学综合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转化为综合成绩,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报名,体现了对学生的更全面的考核。第五,不同的培训模式。有关院校对自行招生的学生的培养方式没有作出特殊安排;在“强基础计划”中,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和导师制,探索学生与硕士、博士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畅通学生成长发展的渠道,实现招生与培养的良性互动。
[我想纠正错误]主编:范玉萌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