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5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10日电:新疆塔里木河“绿色走廊”重生
新华社记者张小龙,阿曼李志豪
春末夏初,新疆南部干旱的绿洲偶尔会有沙尘暴,但“黑色风暴”的记忆正被当地人逐渐遗忘。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蜿蜒1000多公里,是沙漠和绿洲的分界线。在长江下游,当地人称之为“黑色风暴”的特大沙尘暴几十年来一直肆无忌惮。
“你来的时候,什么也看不见。当你离开时,你不能留下任何东西。”74岁的王建本用手推了推眼镜框,他的记忆回到了50年前。听众似乎看到了太阳眼镜里发出的“黑色风暴”。
被“黑色风暴”吞噬的是塔里木河下游居民的生活,他们大多以耕种为生。“大量幼苗被刮掉了。在五月之前,农民们经常要重播三四次。”王建本一生从事放水工作,目睹了塔里木河下游垦区农民与自然的“屡败屡战”。
从查拉(塔里木河下游上游)到太提玛湖(塔里木河的末端湖泊),沿着塔里木河下游,有一条长约400公里、覆盖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沙漠植物带。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吴麦尔江告诉记者,由河水滋养的胡杨、柽柳和梭梭从北向南延伸,牢牢阻隔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塔格沙漠之间,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走廊”。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土地和水的需求一直在增加。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无序的用水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的水量急剧下降。
当塔里木河下游的地下水被“抽干”并降到地下10米时,不能喝水的胡杨林开始分崩离析。根据水利部门的调查报告,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面积1958年达到81万亩,1978年减少到24.6万亩。
胡杨在与风和沙的斗争中脱颖而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越来越差。到20世纪7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完全被切断,“绿色走廊”几乎消失。“不仅‘黑色风暴’要来,连整个沙漠都要来,流沙已经逼近干涸的河流了。”58岁的当地居民刘聪慧说。他在塔里木河下游出生并长大。沙漠向城镇靠近,河道在下游被切断十多年后出现。
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沙丘堆积在塔里木河下游的公路旁,高度从几十厘米到一米多不等,长度从十几米到200米不等。住在这条河下游的人们很担心,有传言说这个地区不再适合居住,需要整体搬迁。
泰提马湖作为塔里木河干流的终点,在20世纪50年代占地80平方公里,1972年连一滴水都找不到。
在紧急情况下,CPPCC国家委员会和水利部的主要领导来到当地进行调查。
2001年,总投资超过107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获得国务院批准。新疆在节约用水和退耕还林的同时,打破常规,对塔里木河流域实行严格统一的水资源调度。
随着强有力的流域管理体制的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管理机构重组了全流域的用水安排,解决了上下游生产用水的矛盾,为下游10余次生态调水节约了用水。河水沿着被切断了近30年的老下游道路流动,到达塔里木河的末端——太提玛湖,一个湖泊在戈壁上重生了。今天,泰提马湖最大的水域面积已经达到500多平方公里。
随着河流下游两岸地下水位的上升,相当数量的胡杨林挣扎着从死亡边缘醒来,并在起床后重新保护绿洲和人们。据科研部门统计,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改善面积约2285平方公里,沙地面积减少854平方公里。
谣传的重新安置还没有实施,刘聪慧一直住在他出生的地方。
如今,走过塔里木河下游,绿色时不时,黑色风暴的痕迹早已消失。王建本说:“我希望这种记忆能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而不是把它传递下去。”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史玉妍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新疆塔里木河“绿色走廊”重生记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