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9字,读完约4分钟

5月13日,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和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了“传统文化短片传播及其创新意义高端论坛”。原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郑传印教授认为,不仅要关注戏曲本身,还要关注中国现代大众文化的建设,这对于充分展示中国现代大众文化的民族性,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众文化范式具有重要意义。

郑传寅:抖音提升戏曲现代品格和趣味性

在过去的30年里,歌剧这种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逐渐成为一种“高音乐、少人”的利基艺术,歌剧的观众,尤其是艺术欣赏需求最大的年轻观众,已经大量流失。有些人用“什么都不看”来形容歌剧观众的老龄化,而另一些人则用“舞台上比从观众那里看更忙”来形容歌剧院的困境。戏曲已经退出荧屏,新拍摄的戏曲电影数量很大,但很难进入医院。基本上,它们只能作为数据保存,电视剧的收视率长期以来一直低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传统戏曲开始传播颤音。

郑传寅:抖音提升戏曲现代品格和趣味性

图为传统文化短片的传播及其创新意义的高端论坛

郑传音认为,颤音平台上的戏剧传播有两大特点:聚焦某一部分,进行特写传播;借助适度的现代包装,增强现代人的个性和交流兴趣。

一分钟时长的设置使得中国传统戏曲中颤音的传递只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传播是短暂的,但颤音试图变得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专注于歌剧的某一部分,并进行特写传播。例如,王佩瑜展示了老年人如何欢笑,展示了歌剧“沉默而不歌唱”的艺术特征;通过京剧演员刘玉的《脸谱说唱》,京剧的脸谱艺术和变脸绝技得以传播。特写传播屏蔽和过滤了歌剧中的大量信息,选取的内容集中简单,不难接受,方便快捷,可以反复观看,然后模仿,使接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

郑传寅:抖音提升戏曲现代品格和趣味性

如何将现代媒体与传统戏曲深度融合,一直是戏曲现代传播的难题。实现中国戏曲“现代传播”的颤音探索,是在不损害中国戏曲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现代包装,试图克服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与保持中国戏曲传统特征之间的矛盾,强化中国戏曲传播的现代性,凸显其趣味性。例如,现代流行歌曲《脸谱说唱》传播了京剧脸谱艺术和变脸技巧,通过“我想笑出国粹”和“谁说京剧不震撼声音”的网络语言,可谓“画龙点睛”,既强化了视频的现代品格,又激发了点击观看的兴趣。但是,交流的内容并没有被破坏,避开了圈内人的“野狐禅”。

郑传寅:抖音提升戏曲现代品格和趣味性

以颤音为主的戏曲传播是在戏曲发展缓慢、戏曲影视传播局限于弱势的背景下进行的数字化传播。传播的主体和受众是青少年,这对创新戏曲传播模式、培养戏曲受众、建设戏曲未来、使戏曲成为少数民族艺术标准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郑传寅:抖音提升戏曲现代品格和趣味性

的确,颤音歌剧的传播才刚刚开始。如何克服现代传播手段的使用,保持戏曲的传统特色,如何把“片断”融入戏曲的整体画面,实现戏曲的全面传播,如何克服传播内容的肤浅性,同时关注“国剧”——京剧,更加关注遍地开花的地方戏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郑传寅:抖音提升戏曲现代品格和趣味性

本次论坛发布了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字节跳动平台责任中心联合完成的《繁荣传统:短片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报道显示,以颤音为代表的短片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影像叙事模式和话语叙事形式,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不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再创造,使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植根于人类交往的精神世界。

郑传寅:抖音提升戏曲现代品格和趣味性

此前,颤音先后开展了“非遗产合作伙伴”、“我想笑出国粹”、“谁说中国画不振动”等计划或运营活动,以增加传统文化在平台上的传播。未来,颤音将继续与更多的文化机构和文学专业人士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媒体的跨界诠释,使传统文化更加时尚和时尚。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郑传寅:抖音提升戏曲现代品格和趣味性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