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2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成都5月19日电都江堰:大道寂静无声
新华社记者许、黄、
“大道是寂静的。都江堰就像写在地球上的《道德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默默地诠释着“道法自然”的精髓巴蜀文化专家赵文桥说。
2200多年前,蜀郡守卫者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水旱灾害,永不知饥”。
然而,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是在平凡的谦虚中构思出来的。
当一位游客来到都江堰站在金港大堤上时,他面前并没有宏伟的工程场景。他只看到一条河堤,比水高不了多少,前端像一个鱼嘴,把从山口流出来的闽江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内江,一部分叫外江。外江继续流入长江以排洪排沙;内江鲍静瓶口被引入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被誉为“世界奇迹”的水利工程,以如此非凡的方式启动,至今仍充满活力,功能越来越显著,效益越来越巨大。
水利专家张开勇、匡梁博说:“审时度势,引以为鉴,适应时代”,“在湾中偷工减料,时时刻刻画人心”,“洗滩深,作堰低”...都江堰在造福人类的同时没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实现了科学、自然和人类利益的完美统一。
都江堰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已经被现代水利科学所证实。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都江堰进行了论证和研究。研究表明,都江堰渠首工程的位置、结构、规模和方向的布置与闽江出口河床走向、地理环境、上游水流泥沙条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鱼嘴、飞沙堰、宝口口三大工程由百丈堤、金港堤、人字堤配套,共同完成自动引水、自动排沙、自动泄洪和引水控制任务。
研究证明,都江堰最重要的经验是,项目的所有设计都符合自然,并利用这一情况。在鱼嘴前面有一个沙洲,把岷江一分为二。枯水期,岷江干流直接流向内江,水自动分为内江60%和外江40%,以保证成都平原的需水量;洪水来袭时,沙洲被淹没,水流不再受河床弯曲的限制,主流直接流向外江,内江的布水率自动变为40%,外江的布水率自动变为60%,确保成都平原不受闽江洪水的袭击。地形运用得如此巧妙和自然,达到了“四分五裂,平抑干旱”的目的。
都江堰还自然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木材和卵石进行截流引水、堤防护岸和紧急封堵,从而总结出竹笼、叉、羊圈和干卵石四种传统水力技术。水利史专家谭在《都江堰历史》中写道:“干鹅卵石铺筑堤坝,既有利于淤积,又有利于固滩,为河滩上各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堤坝产生更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
都江堰经久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是它遵循“与时俱进”的科学原则。它的所有项目都与岷江的演变保持着动态平衡。所有的变化都是基于闽江的水势和河流地形,都遵循无坝引水和自动调水调沙的科学思想。
事实上,都江堰鱼嘴的位置从上到下一直在变化。李冰创建的鱼嘴位于岷江支流白沙河出口附近,在当前鱼嘴上游1650米处。
都江堰的历史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历代的官民维护中,都江堰渠首工程和所有延伸至成都平原的渠道都采用了无坝引水,与天然河流一起在平原上形成了扇形自流灌溉网,完善了自然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渠首工程得到进一步完善,灌溉渠系不断扩大。现已发展成为超大型水利工程体系。主渠、支渠、斗渠、发渠像人体血管一样遍布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区,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8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76万亩。此外,都江堰还承担着成都1600多万人的生活用水,以及城市工业用水和环境用水。然而,长期积累的科学思想和技术规范不断得到贯彻、整合和推广。
都江堰的伟大在于理解。都江堰的沉默体现了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科学原则和美学原则,值得后人借鉴。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都江堰:大道无言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