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15字,读完约9分钟

中国证券业协会报告了一季度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运行和合规情况:评级调整次数同比增加,其中中国程心国际的正调整次数最多;八家新企业出现了实质性违约,涉及七家评级机构。

一、评级市场表现

截至2019年3月31日,共有3617家幸存的公司信用债券公开发行人[2],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家。从主体层次分布来看,aa级在各市场所占比例最高,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和企业债券市场分别为33.44%、33.73%和56.56%;aa+及以上级别的发行人分别占64.43%、57.28%和28.51%,同比分别增长6.50%、5.74%和2.41%。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1)评级调整数量同比增加,中国程心国际的正调整数量最多

一季度,评级机构对35家发行人的评级进行了调整,同比上升40.00%,占存续发行人总数的0.97%,同比上升0.34个百分点。12 .积极调整,同比下降14.29%;负调整23次,同比增长109.09%。从分支机构来看(见附件1),中国程心国际的正调整数最多,为7个,占其幸存家庭的0.79%;联合评级和大公信贷的调整幅度最大,分别为6和4,分别占各自幸存家庭的1.53%和0.69%。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2)向上调整的原始水平一半以上为aa级,向下调整的一半以上为3个子水平以上

第一季度,正调整和负调整主要是水平变化,分别有0次向上调整和2次向下调整。该水平提高了13倍,涉及12家发行人;原水平集中在aa水平,占向上调整次数的53.85%。该水平下调了33次,涉及21家发行商;原级别涉及bb至aaa,aa级发行人相对较多,占27.27%。从向下调整的角度来看,本季度有8家发行人违约,主水平降至C水平;有13家发行人的主要评级被下调了3个及以上级别,占61.90%,包括4家联合评级、2家中国信用评级、2家大公信用评级、1家上海新世纪评级和1家东方金城评级、1家联合信用评级和1家CSI鹏远评级(见附件2)。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3)新增8家企业发生重大违约[4],涉及7家评级机构

一季度,新增8家实质性违约企业。分机构方面,共有2个联合评级,中国信用评级、联合信用评级、大公信用评级、上海新世纪、东方金城、信安鹏远各1个(中国信用评级和信安鹏远分别对同一企业进行评级);市场方面,分别有6个公司债券市场、4个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和1个公司债券市场。从跟踪评级及时性的角度来看,只有2家公司在违约前6个月评级出现负调整;违约后,有4家企业的主体级别降低了7个或7个以上的子级别,其中中国信用评级、大公信用评级、上海新世纪、东方金城、中国信托业鹏远各1家。从层次变化范围来看,新世纪一个月内,上海减少了一个企业17个子层次,东方金城一次减少了一个企业15个子层次。评级机构未能揭示违约企业的事前风险,评级跟踪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4)评级机构更换后,有11家发行人级别高于原级别,其中沪深鹏远比例最高

第一季度,共有162家发行人更换了评级机构[6](见附件3),11家发行人新评级机构的评级比原来高1个等级,占6.79%。在评级机构发生变化的发行人中,沪深鹏远和中国程心国际的数量最多,各有三家,分别占评级机构发生变化的发行人中的27.27%[7]和7.89%,有两家联合授信、两家联合评级、一家东方金城。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5)跨市场发行不一致率逐月下降。在跨市场水平较高的发行者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审核人数最多

截至2019年3月31日,24家发行人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评级结果不一致,比上季度末下降4个百分点,不一致率为6.58%[8],比上季度末下降1.35个百分点。评级结果不一致的发行人的评级相差一个级别。外汇市场水平高于银行间市场的发行人有13家,占54.17%,其中中国信用评级5家,联合评级4家、2家、2家,分别为东方金城和沪深鹏远;在银行间市场水平高于外汇市场水平的11家发行人中,有4家是中国程心国际和大公信贷,2家是联合信贷和东方金城,1家是上海新世纪。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6)一季度,不同品种、不同期限债券的信用利差[10]变异系数呈上升趋势,未通过利差显著性检验的群体比例上升

一季度,企业融资环境改善,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各类债券信用利差水平总体下降;受违约发行人中民营企业比例较高、市场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关注度下降等因素影响,同一级别内不同性质发行人的利差差异仍然明显,利差标准差仍处于较高水平。基于上述因素,一季度各级债券息差变异系数逐月上升,近年来处于较高水平,反映出市场和评级机构对部分发行人的信用风险有不同看法。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根据机构间利差显著性检验结果[11],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7家评级机构的14组[12]在第一季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占总组数的18.42%,比2018年有所增加,东方金城检验的失败率较高[13](见附件4)。

二、评级机构的发展及自律管理趋势[14]

一、评级业务稳步发展。第一季度,10家评级机构签约了2,127种债券产品(见附件5),涉及1,302家发行商;共发行了2,592份债务评级报告,涉及1,255家发行人。从债券产品签约数量来看,中国程心国际占26.47%,上海新世纪、东方金城、联合信用评级、中国信用评级和联合评级的业务量占12%-17%;沪深鹏远占4.33%,而大公信贷和远东信贷占不到1%。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2)从业3年以上的分析师比例同比略有上升。一季度末,10家评级机构共有1408名分析师,其中具有3年以上评级经验的人数最多,占43.82%,同比增长2.59个百分点,其中S&P(中国)占比最高,大公信贷占比最低;其次是具有1-3年评级经验的分析师,占38.85%。从具有3年以上评级经验的分析师人均业务量来看,平均机构数为14.54家,比上年末减少2.01家,其中中国程心国际的人均业务量最大,为22.85家;其次是联合信贷和沪深鹏远,分别为20.77和17.74。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3)交易商协会接受标准普尔(中国)的注册,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7]7号》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估规则》,交易商协会组织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估工作,经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和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2019年1月28日,接受S&P(中国)注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4)证券业协会报告2018年联合现场检查,持续推进评级行业合规实践。2019年3月,为进一步提升评级机构的信息披露意识和合规执业水平,促进评级行业规范发展,证券业协会向证券评级机构通报了2018年联合现场检查情况,并进一步督促评级机构加强从业人员执业能力培训,完善质量审计制度的实施,强化风险控制意识,不断提升行业公信力和服务债券市场的能力。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5)交易商协会对评级机构进行专项现场调查,持续推进评级自律管理。一季度,交易商协会重点关注评级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近期违约企业的评级,抽查评级机构档案,并分别对上海新世纪和中国程心国际进行专项现场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其限期改进。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6)听取评级行业发展建议,促进评级行业优质发展。为听取评级机构对评级行业发展的建议,鼓励评级机构积极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证券业协会组织信用评级委员会成员开展评级行业研究工作,并于2019年3月在协会内部刊物上发表了《发挥国际证监会组织平台作用,加强评级机构合作交流》等两份研究报告。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三.评级机构的合规性

一季度,交易商协会通过抽查中国程心国际、联合信贷、上海新世纪跟踪评级项目,发现评级机构在评级结果设置、评级操作、评级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1)评级结果对评估对象的信用风险预警功能较弱。个别评估对象违约后,中国程心国际和美国信用评级被大幅下调,部分评估对象在违约前6个月仍保持aa级及以上。评级结果未能及时反映评估对象的信用风险水平,评估对象信用风险披露薄弱。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二)评级结果的给定合理性差,评级质量控制不足。中国程心国际对部分项目评级模型的评分结果进行了升级,但评级模型中已经反映出调整原因,评级操作不审慎,评级结果依据不足;上海新世纪的个别项目对评级模型的指标分值进行了调整,但评审团会议纪要中没有对调整原因进行评价和论证,调整依据与评级报告中的相关表述相矛盾。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三)调查访问工作不到位,自律规则不严格执行。发现部分评级机构未严格执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调查访谈工作规则》。中国程心国际个人跟踪评级项目未对被评估对象的实际控制人和重要子公司负责人进行访谈,也未列举原因和采用替代调查方法;联合授信对评估对象信用风险因素的验证和分析不全面、不深入;在对评估对象的财务和业务信息进行质疑的情况下,上海新世纪未能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核实,影响了对被评估企业信用质量的判断,评级操作不审慎。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4)评级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个别项目抽查中发现以下问题。上海新世纪在评级报告中没有披露现场访谈中发现的评估对象的重要风险;联合信贷评级报告未反映评级模型得分的变化,信用风险相关因素未充分揭示;中国程心国际评级公司在评级报告中没有明确主要评级上调的依据,也没有充分披露主要数据的变化。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此外,由于评级业务体系实施和质量控制存在不足,深圳证监局于2019年2月向沪深鹏远发出监管关注函。

下一步,证券业协会和交易商协会将继续加强协调合作,深入落实企业信用债券部际协调机制精神,加强信用评级机构自律管理,研究联合市场化评估机制的市场约束作用,严格查处违规行为,促进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有效服务债券市场优质发展。

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我特此通知你。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中证协:一季度新增8家企业实质性违约 涉及7家评级机构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4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