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17字,读完约2分钟
甚至一个女医生也被骗了!
5月20日,广州反诈骗中心收到一条线索,称一名受害者涉嫌电话诈骗。经过多次波折,反诈骗中心的工作人员和海珠区公安局的警察最终找到了受害者,阻止他及时将钱转给骗子。
女医生是如何被一步步欺骗的?
这次让我们来看看说谎者的例行公事
①同一天,女医生郭某接到冒充“田某”客服(来电显示为私人号码)的欺诈电话,“客服”告知其滥用郭的身份信息获取“田某白金卡”,每月需支付数百元费用。
②郭要求对方在听到后立即取消该卡。“客服”声称这里不能取消,并帮他把电话直接转到“银行客服”。"银行客服"让郭配合银行运作,先冻结自己的资金,这样他就不会被起诉。在取消“X日白金卡”后,他将“解冻”资金并将其返还给郭。
③“银行客服”还要求郭如实上报自己的资金信息,否则操作会失败,并方便地告知郭需要扣费的账户(如支付宝、微信等)。)。
(4)然后假装操作,说“操作失败”,指责郭没有如实反映情况,将话题引向借贷平台,向郭询问贷款金额(实际上是想骗取更多资金),诱使他向借贷平台借款3万元。
⑤郭一时糊涂,相信了对方的说法,根据对方提供的不同密码,按照指引多次将自己的资金存入临时冻结账户(骗徒谎称是银行生成的临时冻结资金的工作密码,其实是个人银行账号)。
⑥郭在多次操作中转出4万元(郭当时只有2万元可用,又贷款3万元)。
正当郭准备转账最后一万元的时候,反诈骗中心指定的派出所民警终于找到了受害人,揭穿了骗局,为他保全了一万元的安全。
当反诈骗中心回访被骗受害人郭时,反映出被骗者的杜撰言辞回避了“转移”等敏感字眼,否则她肯定会提高警惕,不会上当。
[广州反欺诈中心提醒]
1.如果“客户服务”在相关操作中积极呼吁合作,就必须保持警惕。建议通过其他渠道进行验证,如通过官方客户服务平台/电话进行咨询和验证。
2.“假客服”利用借贷平台不熟悉的操作,编造各种理由引导当事人通过借贷平台借钱,诱使当事人将钱转出。事实上,当事人把贷款中的钱转移给骗子,损失往往是几万元。
3.请永远记住:不要信任陌生的电话和信息,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要点击链接,不要扫描代码,不要转账,不要提供密码和验证码。如果你有任何问题,你可以打110求助。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骗子又有新剧本了!女博士接个电话4万元没了!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