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00字,读完约13分钟
自去年以来,面对一些私营企业遇到的困难,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监管当局到金融机构,各种政策得到了大力推行。
暖风频繁吹拂,企业感受到了吗?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川、贵州等地,调查了数十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听取了他们的想法和心声。
稳定:“这真的是一种解脱。”
“这真是一种解脱。”谈到去年的股权质押危机,贵州百灵董事长姜维沉默了很长时间才说话。
这家医药领域知名的上市公司曾在2018年陷入多年来最困难的时刻。
“公司的股价已经下跌,股权质押的比例正在接近清算线。每天,我都在想如果我不能支持它该怎么办。这种情绪可以说是绝望。”当时,姜维还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2018年,贵州百灵的股价同比下跌逾40%。
华创证券18亿元的纾困基金扭转了局面。“第一期6.5亿元资金到位后,部分股份被质押,股权质押比例下降,被认为是悬崖勒马。”
自2018年以来,在国际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去杠杆化等因素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融资遭遇“大考验”,许多民营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上市民营企业遭遇流动性困难。
从事电子行业30年的德润电子董事长邱建民(音译)说:“去年,我为钱发愁,睡不着觉。”
“股价一路下跌,每天我都要担心换钱来弥补空头头寸。似乎所有的融资道路都被堵塞了。资本市场和银行贷款本来可以得到哪一方的支持,但当时没有办法依赖它。”
除了实际的财政困难之外,对许多私营企业家来说,当时更困难的是对私营经济发展的困惑和困惑。如果这种氛围蔓延开来,无疑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民营企业的管理和融资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政府向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扶持民营企业的集合数也已敲响:许多政府成立或联合推动相关机构设立民营企业救助发展基金,中央银行有针对性地削减RRR的流动性释放。建立有针对性的中期贷款机制和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银监会将推进民营企业贷款尽职豁免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去年11月1日举行的私营企业研讨会明确表示,对私营企业的支持是最终的。此后,增加贷款、降低税费、清算账目和保护产权等更大范围的措施相继出台。
所有行动都向市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不可动摇的方向。
”我心中积累的忧虑和沮丧一扫而空。现在各种政策仍在落地过程中,但稳定预期和提振信心的作用已经显现。”邱健民说道。目前,德润电子已从深圳市政府获得3.2亿元的救助资金,从中信银行获得4亿元的信贷。
今年春节后,面临流动性困难的东方园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银行已经提供了贷款和延期。虽然资金仍然紧张,但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企业的信心和业务正在逐步恢复。”东方花园高级副总裁侯建东说。
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不仅上市公司在聚光灯下,更多的民营企业也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
2019年3月28日是梦娜袜子集团董事长宗难忘的一天。在金华银保监分局的指导下,15家债权银行召开联席会议,达成决议:稳定梦娜袜子的信贷规模,不压、不拉、不收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几年来我一直在挽救自己的生命,现在我终于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了。”
在国家层面,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部署下,已经成立了18000个债权人委员会,以协调银行的协同行动,而不是盲目放贷和抑制贷款。
处于传导末端的小微企业也感受到了融资环境的变化。台州无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处于部分停工状态,该公司总经理曲荣华没有想到在短短8天内就能从泰隆银行获得100万元的专利抵押贷款。
“修订完善小微企业信贷尽职豁免监管制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基层明确尽职标准和豁免条件,实现‘敢贷、肯贷、能贷’。”中国银监会副主席朱淑敏说。
“气氛变了”、“环境变好了”和“最艰难的时刻过去了”……这些是记者在调查中听到最多的话。
从数据来看,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新增贷款6.82万亿元,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业配置了相当多的金融资源。一季度末,沪深两市股票质押式回购融资余额较2018年末下降5.6%,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有所释放。
这背后是各种扶持政策的共同努力和私营企业家为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
一些企业家对去年的金融危机发表了评论:洪水泛滥成灾,但银行最终没有上涨。
仍有许多企业在等待温暖越来越真实。“喘口气后,我们特别期待通过逐步落地政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彻底解决股权质押问题。”一位上市公司高管表示,随着公司股价的修复和融资环境的改善,去年濒临清算的危机已经解除,但仍缺乏足够的流动性支持,无法完全降低质押率。
“有相当多的银行提供上门服务,启动的金融项目也比以前多,但满足需求的并不多。尤其是在抵押贷款方面,无法摆脱对房地产等抵押品的依赖。”江苏一品龚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明说。
专家表示,本轮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除了短期因素外,更多地反映了民营经济面临的经营转型困难以及现有金融体系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匹配。恐怕一天之内做不到。
变化:“一年支付1亿利息的发展模式不能再走了!”
这一轮民营企业融资难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变革。
危机过后,许多民营企业家的心态预期和经营理念开始改变。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面对诸多困难,从最初的恐慌和抱怨,许多民营企业家开始谈论自己的问题和调整方向。
——“资产太重,支撑不了企业!在过去的11年里,公司已经支付了超过10亿元的利息,每年大约1亿元!不能再被重资产所消耗,而必须走轻资产之路。”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风险课。我必须注意现金流,而不是短期贷款和长期投资,不能靠借钱生活。”
——“专业的事情是由专业人士来做的。如果你是导演,你什么都不知道。这种投资是不需要的。”
……
很难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一轮融资困难给了民营企业家一个深刻的共识:不要盲目扩张和过度负债,而要专注于专业和行业。
虽然很多银行主动要求贷款,但浙江一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跃军却有自己的想法。
“总体环境有所改善,金融服务保持不变,但我们自己也必须保持理性。你不能仅仅依靠高额债务。否则,当政策收紧要求银行放贷时,企业将无处可去。”
“东方花园相应调整了业务,控制了投资节奏,关闭和转让了一些项目,坚决不能为其提供资金。发展速度必须与其自身的融资能力相匹配。”侯建东说道。
一些企业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后开始“瘦身”。
一位投资过房地产、金融和其他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家表示,许多非主营业务资产已被处置,目前的债务额已减半。
“这次金融危机客观上给了我们剥离经营不善资产的机会和决心。今年,我们一定要以改制为导向,加强和改进卫生主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力争尽快站起来。”三宝集团董事长袁亚非表示。
实体是身体,金融是血液。本轮民营企业融资难也反映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调查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在政策推动和自身发展需求的双重因素下正在发生变化。
企业对银行抱怨最多的地方是:晴天打伞,雨天收伞,大规模放贷,全面节约贷款。监管当局正开始从制度层面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推出的联合信贷体系旨在通过控制信贷总量,从前端预防和控制过度信贷;债权人委员会制度旨在避免因银行通过集体决议和一致行动争夺贷款而造成的“践踏”风险。
“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应通过联合信贷机制等政策工具,将资源从过度信贷企业和低效领域挤出,并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中国银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表示。
在该体系的掌控下,它承受着不良贷款激增的代价,而银行机构的信贷理念也在回归理性。许多银行家表示,尽管商业指标压力很大,但风险控制标准并没有放松。
“据我们所知,银行机构和私营企业的融资态度都很谨慎,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当地金融监管部门的一名负责人表示。
谨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调整和创新,以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我们在任何文件中都没有关于歧视私营企业的规定。但在实践中,贷款模式、产品体系和风险控制模式确实存在与民营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应尽快进行调整。”一家大银行的当地官员说。
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正在解决“短期贷款和长期投资”的问题。“我辖区正在试点中期流动性贷款创新,配合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主要针对优质制造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年度审查制度和预审制度,有效降低贷款成本,稳定金融预期,控制风险。”浙江省台州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曹广群说。
别停下来,别站着,停下来站着。
在融资难的联合决战过程中,中国的融资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宁德时代,面对多家银行1000亿元的联合信贷,只花了200多亿元。“如果一家公司使用了90%的信贷额度,那就没有多少空间了。”该公司高级财务经理张宏业表示。
对于九木厨卫,银行发放了超过50亿元的贷款,但保持了严格的财务约束。“我们有谨慎的投资计划,严禁投资厨房、浴室和阳台以外的行业。行业领先地位也使我们的现金流充裕。”该公司副董事长林思南表示。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稀缺金融资源的效用,并准确地流向实体经济中效率最高的领域,是一个重要问题。可以看出,银行和企业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共同做出改变和努力。
寻求:“时间不等人,转型正走向行业的高端!”
回头看,是更好的开始。
就像20多年前企业成立之初,宗又一次住在工厂里——投资5亿元的6条智能袜子生产线正在筹备投产。这是他在调查了几十家智能企业并准确计算了成本和收益后做出的决定。
53岁的宗感叹道:“政府对技术改造项目有补贴,银行提供融资支持。我们必须抓住好机会,把工作做好!”
此前,通过将交货时间从45天缩短到7天,他一次就收到了国外知名品牌近3亿元的订单。这一次,他的目标是:个性化定制,一天交货和一天交货。
站在过去一个世纪空前变革的历史关头,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面临着转型的痛苦和新的历史机遇。
把握时间和形势,发现新的机会。融资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改善,激发了宗、等众多民营企业家抓住时代机遇、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动力。
——动力来自行业高端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观察这次融资困难的民营企业,很多都在寻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由于投资分散、投资过度、有效期长而遇到困难。在与民营企业家的谈话中,记者发现,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他们坚持转型的初衷并没有改变。有些企业家甚至说:“我宁愿死在转型的路上,也不愿花在传统模式上!”
正在翻越山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重任。民营企业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阵痛,必须找到新的动力和引擎。
从融资困难的“苦差事”中走出来,邱建民终于有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了。
“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抓住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中走得更远,拥有更多核心、高端、更具影响力的技术。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必须具备世界级的能力。”邱建民对进入高端行业的追求丝毫没有改变。
四川一家上市公司正在加快重组进程。“如果我们能够顺利完成重组,将之前收购的海外公司的优质资产投放进来,并在生产经营上形成协同效应,预计该公司将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负责人说。
——动力来自对高质量经济发展机遇的乐观把握。
位于福建南安的九木厨卫有限公司智能家居展厅,智能厨具、智能阳台、智能卫生间等产品琳琅满目。
与此同时,60多公里外,投资4.5亿元的永春智慧园一期工程正在全面展开。“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绿色、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定制梦想工厂,主要生产高端产品,如智能和可定制的卫生洁具和日用陶瓷。”林思南说道。
“中国的内需潜力巨大。智能产品销售额增长50%以上的民营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注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关注消费者生活的痛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引领行业发展。”林思南说道。
——动力来自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企业家精神。
受外部环境影响,一季度出口份额下降30%的电子科技公司正在开拓国内市场和“一带一路”市场。“东方在西方并不光明,我们有信心弥补失去的订单!”公司负责人说。
一位制造业企业家哀叹“6000元不能招到一个普通工人,劳动力成本上涨太快”,他正忙于智能转型、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老路行不通,所以开辟一条新路吧!如果没有订单短缺,所有投资将在三年半后回来。”公司负责人说。
穿过千帆后,你将永远不会坠入天空。
“没有不可逾越的冬天,也没有不可逾越的春天。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备战,迎接春天的到来。”科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饶说。(参与写作:刘铮、王茜、武玉、刘开雄、陈刚、赵瑞希)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重拾信心再出发——民企融资状况调查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