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9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防治土地荒漠化推进绿色发展——专访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
新华社记者胡伟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中国将主题定为“防治土地荒漠化,促进绿色发展”,倡导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营造全民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防治荒漠化的浓厚氛围,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今天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荒漠化治理的实践中,展示了什么样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实施荒漠化防治?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
生态优先,荒漠化和荒漠化地区“双减”
刘东生说,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由20世纪末的年均1040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343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初步遏制了沙漠化的扩大。它展示了沙漠化和沙漠化面积、沙漠化和沙漠化程度、沙地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区域风蚀和沙尘暴天气的重要变化,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对沙地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并在北方建立了绿色生态屏障。
国家先后在北京、天津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和沙尘暴源头控制等重点工程,并先后启动了沙化土地封闭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等项目。近20年来,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平均每年增加200万公顷,禁止和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66万公顷,建立了120个国家荒漠公园。
三北防护林工程在40年间完成造林和防护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经过近20年的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完成造林884万公顷,固沙4.4万公顷,退化林分改造8.1万公顷,建成6个生态防护林带和林带。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植被覆盖率年均增长7.7个百分点,沙化土地明显减少,沙尘暴强度减弱,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刘东生说,经过70年的探索和完善,我国国防防沙已经形成了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评估体系、工程建设体系、科研技术推广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实施与国际合作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在防治理念、政策机制、技术模式、组织发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工业治沙,走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道路
实施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沙区实际的重要经验之一。
刘东生说,70年来,荒漠化防治始终与发展沙区特色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在沙漠地区培育了多种沙漠植物资源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木材、饲料、中草药、经济林果和沙漠旅游为重点的沙漠特色产业。沙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沙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统计,沙区已建成经济林果林540万公顷,年产干果和鲜果5360万吨。同时,通过增加生态护林员的数量,让贫困家庭参与项目建设,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种草服务来帮助贫困人口,有效增加他们的收入,帮助贫困人口在沙地实现就业,走出贫困的门路。
全社会共同参与,进一步推进荒漠化防治
“中国的治沙成就离不开一种精神,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与沙漠和谐相处的愿望。”刘东生说,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几代防沙治沙的人辛勤劳动,坚定不移,齐心协力。不仅涌现出了王有德、八步沙六老人等一大批模型人物,塞罕坝等一批治沙模型相继建成,更有无数林业科研团队通过科技为科学治沙和林业发展提供了智囊团支持和不竭创新动力,越来越多的治沙企业勇往直前,锐意变革。
刘东生表示,在新时期,防沙治沙将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科学治理、适度利用的原则,开展生态保护行动、沙化土地恢复行动和沙资源利用富民行动,推进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恢复,推进大规模土地绿化,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新增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全国50%以上的沙化土地可以开垦。
他说,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力量仍将是中国林业草原建设和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力量。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将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导向作用。关键是要梳理现有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充分了解中国现有的扶持政策,让参与者公平享受现有的国家政策,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做好服务工作。要打破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的限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为企业参与荒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
第三,推进沙漠生态恢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创造平等的投资环境,加快建立林业和草原财政投入、税收和信贷的包容性政策,尽可能采用购买服务、承包经营等项目建设方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荒漠化治理。
[我要纠正错误]主编:吴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专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