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2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重庆6月21日电重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拓展市民文化生活空厅

新华社记者于俊杰

山城吊脚楼造型,郁郁葱葱的竹林,优雅的咖啡香气,舒缓宜人的轻音乐……走进“亚洲十大文化地标书店”之一的重庆经典书店,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重庆市南岸区文化旅游委员会党委书记李琳指着散落一地的重庆文史资料和题画诗,对记者说,这不仅是一家对外开放的书店,也是重庆市南岸区图书馆的一个分馆,藏书1万多册,读者还可以享受“你选书,我付钱”的服务。

书店和图书馆的合资是重庆公共文化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国家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的指导下,重庆把保障基层文化服务供给和提高服务效率放在首位,走上了政府、社会单位和群众“双赢”的文化改革创新之路。

据了解,自2013年公共文化领域改革推进以来,重庆市建立了文化场馆和综合图书馆体系:渝中区实行“直接管理”模式,区级文化旅游部门实行文化中心图书馆的机构、人员和经费。垂直管理;大渡口区实行“托管”模式,正厅和分馆签订双向委托协议,上下经营;渝北区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了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100个家庭图书馆...

重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拓展市民文化生活空间

除“图书馆+实体书店”模式外,文化场所分馆还提供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举办“图书馆+老街文化”专题展览;“图书馆+文化交流”,开展诗歌分享、书法、国学讲座等活动;“图书馆+培训”,教授太极拳、古琴、非遗等课程。

重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拓展市民文化生活空间

创新和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不仅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取意识,也促进了旅游收入的增长。以京店书店为例,自并入公共图书馆系统以来,客流量增长38.2%,营业销售额增长23.6%,带动了区域旅游、娱乐休闲和周边产品消费,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内在文化动力。

重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拓展市民文化生活空间

舞蹈、杂技、剪纸、书法……在重庆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广场,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正在进行。

通过搭建平台、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入数字化手段,文化志愿服务可以得到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凝聚力逐步增强。南湖社区的实践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居民自发的活动外,社区还通过购买政府提供的服务邀请演出团队在社区演出,每年举办20多场各种规模的文化活动,深受居民喜爱。

文化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基层模式的创新对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软肋和底线,扩大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重庆市沙坪坝区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探索了“1+2+3+x”模式,即“国家指导标准+地方实施标准+行业标准+政策文件”的标准体系建设模式,其中“3”和“X”为沙坪坝区自主创新标准。随着试点的不断推进,配套规范性文件将相应增加,部分文件将上升到行业标准,部分行业标准将上升到地方标准。

重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拓展市民文化生活空间

通过这种模式创新,沙坪坝区形成了三种新机制:一是街镇文化专职岗位的购买机制;二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日常监管机制;三是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实体书店的联动运行机制。

文化部专家认为,沙坪坝区落实了试点资金,实现了目标责任考核,真正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化。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淼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重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拓展市民文化生活空间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