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广州6月21日电(记者荆怀桥)地下7000米的秘密,翼尖上的“大力量”,天文台位置的神秘,以及护照上的“黑色技术”...2019年全国科普大赛决赛于21日在广州举行。通过四分钟的解说,参赛选手给公众带来了一场科学盛宴,同时,他们也让科学普及生根发芽,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石。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科技周上,展示了“黑色技术”的成果,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创新的活力不断释放,这使得作为创新基础的科学普及变得更加重要。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科普和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两翼”。没有科学普及,就没有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后者对于中国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背景下,全国科普大赛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像一颗种子,遍布全国各地的枝头和花蕾。
大赛组委会秘书长邱说,经过6年的发展,今年的大赛已经从几个城市发展到4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家部门,参赛选手超过4万人。最终,223名选手晋级决赛,30名选手被决定进入决赛。
在21日举行的决赛中,每位参赛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用四分钟讲解了科学原理,为观众打开了科学的新大门:从5g到纳米材料,从黑土地到莫高窟。无论是基础科学的春雪还是科学技术的热潮,或者是头疼的夏利巴人和矮个子父母,他们都成了参赛者的选择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的韩小乐从钢铁侠的装甲制造角度讲述了纳米材料背后的故事。最后,她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十大科普信使”的称号。赛后,她说这次旅行的最大收获是与来自不同地区的玩家交流,并掌握一些新的解释技巧。
作为一名大学物理教师,韩小乐在从教七年后发现学生对科普越来越感兴趣。“如今,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们对最新的成果充满了好奇,但其深刻而专业的表达方式让他们很难真正理解。”通过教学,韩小乐逐渐认识到科学并不枯燥,“改变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科学。”
教室里穿插着科普内容,学生们欣赏韩小乐的课,并希望她能开设全校性的纳米材料公共选修课。现在,在经历了这次比赛后,她打算回到学校后把公共选修课的计划提上日程。
“这次比赛让我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做好科普工作更有信心。”她说。
科技部对外情报管理司副司长李勇介绍说,作为2019年全国科技周的一项重大示范活动,也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科普技能大赛,此次大赛是近年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参赛队伍和参赛选手数量创历史新高。
“更多的人加入科普志愿者队伍,将有助于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注入新的力量。”他说。
[我要纠正错误]责任编辑:齐修养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特写:四分钟领略科学之美 科技创新激发中国科普讲解热潮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6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