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5字,读完约3分钟

6月23日上午,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的指导下,由《经济日报》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11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分论坛“科技创新助力食品安全”举行。图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李怀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范蠡/照片

李怀林: 把食品科学新技术更多的用到田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佟明标)6月23日,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的指导下,由经济日报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科技创新助力食品安全”分论坛举行。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李怀林在论坛对话会上的发言中指出,将食品科学研究的新技术应用于该领域是促进食品安全生产的关键。

李怀林: 把食品科学新技术更多的用到田间

李怀林认为,食品安全应该是“三关”,即原料、加工、储运和餐饮。最基本的是原材料。将科学技术应用于该领域包括害虫和疾病的智能控制、灌溉和施肥控制以及土壤保护和水污染预防。

以下是一份发言记录:

谢谢你,主持人。科学技术有助于食品安全。众所周知,没有科学的帮助,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对促进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我们吃得好,吃得好,吃得有营养,吃得安全,但现在我们需要吃得放心,这是我们人民对食品安全的追求。就食品而言,我们在食品种植、养殖和加工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提高了产量,保证了食品原料的安全、高产和优质。人们现在关心的食品安全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两个关键问题: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和如何帮助当前的食品安全生产。首先,我们应该把更多的食品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到该领域,包括确保土壤不被污染,污染后如何恢复,污染后如何恢复其原有的本质,所以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投资更多的土壤恢复。

李怀林: 把食品科学新技术更多的用到田间

刚才推荐的项目之一是,我们未来有很多技术援助环境,但我们应该加大投入。我希望在前几个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因为没有安全的土壤、安全的水质和安全的环境,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卫生、环保、生态和绿色的食品原料。此外,我建议我们应该在生产、养殖和种植领域倡导绿色加工,包括动物、植物和水产品。如何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实现高效、节碳和循环利用?这是我的观点。[06-23 11:58]

李怀林: 把食品科学新技术更多的用到田间

食品安全应该是“三个壁垒”,即原料、加工、储存和运输,然后是最后的餐饮过程。我们发现很多食品都有问题,安全问题都在这三个环节。最根本的是控制源头,即原材料。简单地说,就是种植、养殖和水产。这三个环节是我们未来食品安全的基础,也是科学关注的重点。根据胡教授的题目,我的设想是,在未来的种植和养殖中,我们可以实行产业化和智能化,大大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投入,实现人工智能,控制病虫害,控制灌溉和施肥,控制农药和兽药残留的降解过程,因为现在我们都依靠检测,而在未来,我们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李怀林: 把食品科学新技术更多的用到田间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