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2字,读完约4分钟
人民网池州1月21日电(张贵贵)张麦华现任安徽省石台县集滩乡红墩村第一书记、扶贫小组组长。来到红墩村之前,他是九华山风景区税务局的“一把手”。张麦华自2017年4月被选中帮助穷人以来,已经在这个村子里定居了三年。入村后不久,张麦华意识到贫困户不仅要帮助他们脱贫,还要帮助他们提高智力。只有提高他们摆脱贫困的能力,他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张麦华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夜校扶贫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安徽省石台县集滩乡红墩村第一书记张麦华(左一)向记者介绍了扶贫夜校工作(杨建伟/摄影)
“扶贫夜校”是充分利用不适宜工作的夜间或雨天,在不耽误大生产、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的原则下,组织贫困群众参加集体学习,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宣传扶贫政策,传授生产技术,传授扶贫方法,促进“输血”向“造血”的转化,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近年来,石台县围绕“脱贫离村”工作目标,不断加大扶贫夜校等载体建设力度,群众对党的政策的知晓率和各项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扶贫夜校+理论学习”,让群众制定政策“了解群众”
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扶贫夜校,并依靠村民小组开展活动。扶贫夜校的教学地点大多在农民家庭,那里的村民居住在集中的地方,他们主要是流动的。扶贫夜校每周至少要开展两次活动,每次都要选择一个教学场所。对那些为夜校活动提供场地、积极打扫庭院和准备开水的贫困家庭,应给予适当的服务费。以扶贫夜校为载体,在学习内容上,注重脱贫攻坚的根本任务,同时结合当前的重点工作,围绕农业技术、卫生等知识开展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应通过集中学习、交流讨论、专题讲座和观看故事片等方式来增强学习效果;对于参与者,驻村小组成员、联系村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主动承担学习教育的责任,组织党员和群众参加夜间扶贫夜校,尽可能扩大受众,提高参与率,努力使每个农民家庭都有一个“聪明人”的政策,让群众知道自己目前可以享受哪些政策。
“扶贫夜校+调查研究”,为畅通舆论设立“直通车”
各级领导班子把扶贫夜校作为听取社会情况和公众意见、与基层党员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最基层问题和表现、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的重要渠道,围绕“解释、解决、消气”的宗旨,帮助各单位规划、部署和参与自己的活动,注重不断总结和完善。七都镇新鹏村扶贫队带领村“两委”向群体宣传政策,融入家庭感情,通过扶贫夜校解决群众问题。集滩乡邀请远山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结合集滩村的特点开展服务培训,并就旅游扶贫规划征求意见和建议。石台县的村庄与扶贫夜校一起集思广益,找出问题所在和症结所在。课堂上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基层群众听得清楚、看得清楚、问得透彻,从而保证了夜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扶贫夜校+检查整改”,带领群众“致富”
“扶贫夜校”主要教授和研究政策,这无疑非常适合农村地区的现状,也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它不仅宣传政策和传播技术,还刺激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它已经成为该县扶贫的“加油站”,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指明了道路。大研镇以脱贫致富为重点,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和大农户利用扶贫夜校开展茶叶种植、中草药种植和野生蜂蜜养殖培训,夯实扶贫基础;杜衡镇联西村针对群众生产问题,充分讨论并积极争取,在林区修建了3.5公里长的砂石路;七都镇以抗旱为重点,通过扶贫夜校开展节水宣传和抗旱方案讨论。到目前为止,该镇已新增10多个水源点,在秋季挖了5口浅井,种植了3000多亩,有效地缓解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缺水问题;围绕专项整治,以案例进行警示和知识讲座,介绍专项整治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成果,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组织公安、司法、法院干警进行案例讲解,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养老、未成年人保护、婚姻家庭、农民工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
截至目前,红墩村已开展了22所扶贫夜校。“以夜校形式向群众收费,在精神上补钙,使村民摆脱贫困后,在精神上行走,在振兴农村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张麦华说道。
石台县副县长张旭(左一)接受《人民日报》记者(杨建伟/摄影)采访
石台县副县长张旭告诉记者,自“扶贫夜校”开办以来,该县围绕扶贫政策、产业发展、农村文明、法律权益保护、实用技术、卫生知识、生产生活等,共设立了809所“扶贫夜校”。,并为933人征求意见和建议,帮助群众解决554个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政策意识,进一步凝聚扶贫。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安徽石台开设“扶贫夜校”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