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2字,读完约5分钟

资料来源:中国公司新闻作者:梁隈王爱民袁东序厅主浮雕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那一年,我向响应国家号召献身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的师生继承《西迁精神》,为西部的迅速发展、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南洋公学校门场景复原交通大学老校门复原交通大学崛起草棚大讲堂彭康校长的课程场景多媒体放映墙——西迁的历史背景中国西部科学技术创新港计划沙盘1955年4月7日,时任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校长彭康接到迁校通知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当时高等教育的配置改变了不合理的局面,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央政策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到了西安。 随后,1400多名教职员、约3000名学生乘坐了西行列车 不到一年,交大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转学任务,1956年9月10日入学仪式在西安人民大楼举行,1959年被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2005年12月,西安交大党委将“西迁精神”概括为“大局、无私奉献,弘扬艰苦创业”。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从党的指挥与党同行 “西迁精神”内化于心19世纪末,盛宣怀提出“自强首是储能才,储能才首先要兴学”,1896年正式创立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的前身),交通大学在培养之初,印刷了兴学强国的基因。 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合并了管辖的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北京邮电学校、铁路管理学校和唐山工业专科学校,命名为交通大学。 1953年,国家实施了“十五”计划,为了处理工业建设的必要性和高等工业学校的配置严重不一致和东南沿海战备问题,党中央于1955年批准了高等教育部党组提出的以交大为代表的沿海高等学校内转移的战术决定 交大西迁,广大师生精神振奋,互相鼓励,知道服从国家需要,交通大学的第一领导力量转移到西安,用实际行动支持交大迁校,献身于大西北建设 他们无悔地扎根于这片黄色的土地,去了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开始的“西迁精神”至今仍领着工资 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交大西迁老教授的来信发出了重要指示,再次点燃了学习“西迁精神”的热情 新时期的“西迁精神”内化需要载体,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继承和弘扬“西迁精神”,西安交大和陕西省委共同建设交大西迁博物馆,于年12月11日正式开放 “西迁精神”是形交大西迁博物馆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占地面积约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60平方米,共计4层,使用全钢结构工程设计的建筑。 馆内布展面积为2400平方米,由序厅、放映厅、展厅、多功能厅组成。 复印件分为追踪、西迁、致远三个部分,从追踪到交大西迁,从“来自南洋”到“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从“永远飘扬的旗帜”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发出了重要指示,西迁博物馆的总设计方妙文是国际 西迁博物馆展示了照片、图表、实物等2000多件,通过照片文字、实物和多媒体的集中表现方法,参观者可以体验体感交流,也可以和学校历史人物拍摄跨越时空的照片 开馆以来,交大西迁博物馆接待了社会各界团体和个人共计22万多人,提供了约2000次授课服务。 “西迁精神”是继行交大西迁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向全国发出通报,由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领导完成的国家战术 接到中央指示后,在彭康为首的领导集体指导下,师生雷霆万钧,圆满完成了交大主体内的转移使命 1955年4月接到通知,同年10月26日新学校破土动工 1956年6月4日先遣队到达西安 1956年9月10日开学 整个西迁历史,没有为迁校“晚开”学习过一天,没有为搬迁“少开”的课程,没有设置“晚开”的实验,被称为“大奇迹”。 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两所学校,被命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至此,迁学的历史圆满地告一段落 博物馆的旧照片,旧的再现了西迁时代的真实场景: 1955年5月,彭康校长率领资深教授调查了西安新学校的地址。 搬迁前,西安新学校所在地建设任务艰巨,参加施工的2500名工人夜以继日,一年内完成11万平方米建设,保证交大顺利西迁。 1956年9月在西安举行了第一次入学仪式。 西迁专列乘车证,鲜红校印的《1956年新生录取通知书》《到达报告书》,还有当时学生的餐券、饭票……岁月变迁,当时的志青年现在已经是老年人,一成不变的是抱着大局,努力奋斗的感情。 60多年后的今天,西安交大再次“西迁”,建立了中国西部的科技创新港 中国西部国外博士课程后创新示范中心、高端装备研究院、理化研究院相继暴露创新港,涵盖十几个学科 “西迁精神”在西部创新港获得了新时代的延续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一段踏歌西行的壮阔记忆 ——记交大西迁博物馆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