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5字,读完约4分钟

6月5日,中国航天科学技术集团八院抓住总开发的风云二号h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上升空。 这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至此,我国风云卫星的探索之路已经走过了40年。

第一颗星星失控了,心里还隐隐作痛。 1994年的爆炸,悲惨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风云卫星,现在矗立在国际气象舞台的中心。

在争论中起步,在挫折中前进

中国的气象卫星发展得怎么样? 20世纪70年代有两种声音。

有人认为“租星星比租星星好”,也有人反复自力更生,自主开发。 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力排众议员大力提倡后者。 基于此,上海航天获得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研制项目。 1977年,中国明确气象卫星工程编号为“711”工程,第一代极轨道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正式开启风云纪元。

“风云卫星40年曲折探索路”

但是,前面的路比想象的要难。

1988年9月7日,风云1号a星升空。 39天后,地上的人发现卫星云图慢慢倾斜,最后只留下了地球的弧线。 由于没有安装备用设备,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卫星失控,消失在太空中。

两年后发射的风云一号B星也相继发生了故障。 由于零件和软件设计中没有进行抗辐射加固,芯片由于空之间的高能粒子碰撞容易发生单粒子翻转的问题,随时会引起姿态控制系统的故障。 唯一的补救办法是加强对卫星的监控,通过及时纠错减少损失。 这一年的30夜爆发了故障,工作人员随后日夜轮流进行了75天的救治。 卫星终于恢复了正常的事业,但寿命与预期相差甚远。

“风云卫星40年曲折探索路”

1994年2月,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01星来到西昌发射中心。 经过多次测试,卫星顺利加注燃料,装上固体远程点发动机,准备开展转换前的最后一次全面测试。 4月2日上午,模拟射前8个小时开始准备测试,一开始很顺利,但10点50分左右,突然发生了爆炸。 固体远程的发动机燃烧,黑烟夹着鲜红的火喷出,窗玻璃被砸得粉碎,现场供电中断……这次重大事故夺走了总装工陈德全的生命,30多名实验队员受伤住院。 由于不了解肼燃料的性能和危险性,忽视了抗静电和环境温湿度的要求,宇航员受到了惨痛的教训。

“风云卫星40年曲折探索路”

相继发生的事故使风云卫星的开发低迷,但科研团队从一次跌倒的地方爬了起来。 他们将面临的问题、故障及处理策略总结成较重的教材,为后续攻关提供经验。

联合起来成为世界气象主力军

1999年5月发射的风云一号c星,充分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在自主故障识别和重组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改善,软件的可靠性也大幅提高。 这颗卫星在轨道上稳定运行长达7年,逾期服刑5年,多次为受挫的中国气象卫星事业打了一场美丽的“翻身战”。

“风云卫星40年曲折探索路”

多云转晴,光线会来。 2002年,风云一号d星发射,成为国内寿命最长的遥感卫星之一。 2004年发射的风云二号c星是当时国内应用最广泛的业务应用卫星,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被列为世界气象卫星观测网的重要业务卫星之一。

“风云卫星40年曲折探索路”

从2006年到2006年,中国发射了4颗风云2号系列卫星,一切成功都承担了国家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重担。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近8年开发的风云3号首发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上升空。 它产生于风云一号局限性的时候,是我国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此后,风云3号B星、c星、d星相继发射,实现了组网、功能互补,大大缩短了世界数值天气预报的更新时间。

“风云卫星40年曲折探索路”

年发射的风云4号a星,实现了我国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 与风云2号系列相比,该卫星的观测效率提高了20倍,探测通道提高了3倍,空之间的分辨率提高了4倍,时间分辨率提高了2倍,观测数据量增加了160倍,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图像观测和红外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 随着国家级气象业务平台完成从风云2号到风云4号的业务切换,该卫星开始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

“风云卫星40年曲折探索路”

目前,风云卫星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观测网的重要成员,是我国遥感卫星中应用范围最广、效益最大的卫星系列,成为民用卫星业务服务的典范。 (由记者付毅飞)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风云卫星40年曲折探索路”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