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08字,读完约8分钟
小芯片,已经脱离了商界。 上升为国家级的竞争。
中兴遭遇美国出口禁令后,美国对中国核心技术的压制和封锁十分明显。 今年年初,特朗普亲自签署否决令,禁止中国基金以13亿美元收购美国fpga芯片企业lattice,拆解分析显示,这种情况已经“几十年不见一次”。 此前对中国产品实施了301法案,同样意图封锁芯片技术。
很明显,“中国核心”需要自力更生,依靠国家力量的支持。
20年来,中国对自主芯片的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战术部署,无论是龙芯、申威等cpu企业品牌,还是“909”工程、“星光中国芯工程”等国家级项目,都使中国芯迅速成长。
20年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探索,这些项目经历了起落,依然在路上。 迄今为止,这些“国家队”已经崭露头角,不再把中国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909工程:不能用钱换核心技术
9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第五次冲击自主开发集成电路的尝试: 909工程。
迄今为止的四次很遗憾地失败了。 在此期间,中国曾试图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线,但曾耗费高额资金,未能得到最核心的技术和市场的认同。
1996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909工程”。 该项目的注册资金为40亿元人民币,负责单位为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企业。 根据当时兼任华虹会长的原电子工业部长胡启立的回忆,国家领导人的批文“敲锅卖铁”也将出现。 朱镕基还说:“这是国务院利用财政赤字给你开公司。 请还给我! ”我认真地指示。 。
1999年2月,上海华虹与日本电气株式会社合资设立的华虹nec工厂竣工,2001年,华虹nec与中国华大合作完成的cpu卡产品批量生产。
但是,随着2001年全球市场整体低迷,华虹nec亏损10亿元以上,华虹也曾被外国工人嘲笑“中国人以为有钱就能做半导体”。
从2004年开始华虹集团稳定盈利,华虹nec英寸生产线实现自主经营。 目前,华虹的业务逐渐发展到芯片制造、集成电路集成与应用服务、电子元器件贸易等,其生产线技术从0.35微米发展到28纳米,申请的发明专利达到1万项。
华虹的成长,正如胡启立在《“芯”之路的历史》中所说,“真正的核心技术不容易在市场上交换”,引进目的是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龙芯与申威:市场化与大军供需工的两种选择
说到中国cpu的代表,不得不说龙芯和申威,以及他们身后的863计划和核高基计划。
2001年,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负责的龙芯解决器项目应运而生。 当时,家用电脑在全世界普及。 南斯拉夫大使馆轰炸后,国家新闻安全的短板,让中国迫切需要高性能的芯片。
2002年,龙芯向中国号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解决方案芯片。 由于微软已经垄断了操作系统市场,龙芯系列缺乏相应的生态环境,难以在民间市场开展手脚,多年来一直处于追赶世界各大巨头的状态。
为了支持龙芯,国家除了研究开发费外,还制定了政府级的采购计划。 年,龙芯走向公司化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自负盈亏。 年,龙芯解决方案首次应用于北斗卫星,为国家卫星系统的自主安全提供了力量。
那一年,龙芯总裁胡伟武对媒体说,政府应该在黑暗的森林中围上围栏,挡住国外的芯片。 暂时引起争论。 随着中美两国在芯片行业硝烟四起,看到这句话,意味深长。
具有浓厚军事背景的申威,正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2006年,在国家“核高基”专项基金的支持下,总参第56研究所成功开发了申威第一代产品sw1。
沈巍也面临着生态匮乏的问题。 多年来,申威系列只服务于军需,没有进入民间市场,未来,这种遗憾可能还会长久存在。 但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项目中,申威的软件和硬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一共搭载了40960枚“申威26010”高性能解决方案。 太湖之光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超过10亿次的超级计算机,至今仍为世界感到自豪。
中国核心工程:资本、人才、国际化的中国经验
“星光中国核心工程”的推进,在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体现了许多创新。
1999年,在国家新闻产业部的推动下,邓中翰、杨晓东等来自美国硅谷的留学博士,承担了“星光中国芯工程”的任务,致力于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开发和产业化。
新闻产业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了电子快速发展基金,以投资形式向邓中翰创立的中星微电子出资1000万元。 政府不干涉公司的日常运营,这也被视为“硅谷模式”落地中国。
邓翰等留学人才的回国,也为“中国可可”的研发增加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化的视野。
2001年,中星微研制出第一枚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图像解决芯片“星光一号”,达到奔腾系列水平。 中国的“无核”历史到此结束,邓中翰也被称为“中国可可之父”。
此后,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三星、索尼、惠普、戴尔、康柏、苹果等计算机周边相机的专用芯片。 2005年,中星微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目前,中星微的电子多媒体芯片占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的65%以上的份额,在全球达到数亿枚。
从2007年开始,“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与公安部门合作,制定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防范监控数字音频编码技术要求”( svac )国家标准。 10年来,团队开发了芯片、视频终端、监控平台等一站式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对公共安全、数字城市、智能交通、物联网行业发挥了重要意义。
“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开发了具有深入学习的神经网络解决方案“星光智能”1号、2号。
作为工程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向媒体表示,中国芯片公司需要追赶国际巨头,并与其并行。 另外,要敢于在国际先进的无人地带自主创新,找到换乘超车的机会。
并呼吁国家在风险投资、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发挥越来越多的力量,希望能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进入国内。
“星光中国核心工程”18年的快速发展,对中国芯片产业的现在和未来有着显着的参考价值。
国家专项产业基金: 5万亿美元是中国核心持续续航
早在9月,习大大、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就确定指示,要求不要挽留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战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
两年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推进纲要》提出,将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未来10年投入5万亿美元资金到芯片产业。
到了2004年,国家大基金出现了投资效应。 中芯国际实现28纳米批量生产,长电科技收购新加坡尖端公司,进入全球封测产业前四,展信科技进入全球芯片设计前十。 武汉开始建设着眼于国家新闻安全的存储基地。
年末,国家工信部宣布,年-年将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多深度融合,重点突破包括ai芯片等核心技术。 今年4月,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集成电路生产公司公司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公司进行减税。
各种国家战术的推进,在“中国制造2025”中,“芯片自给率2025年达到50%”,“超过美国”的构想,拥有土壤和养分。
要动摇美国集成电路霸主的地位,中国的核心还需要几年?
1987年,美国政府补助10亿美元,成立半导体公司战术技术联盟,美国集成电路产业至此进入高速公路。
同样在80年代,日本政府联合了日本电气、日立、三菱等5家最大的计算机公司和机构,成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联合研究会。 协会共投入300亿日元,建立了一系列工业标准,日本开始领导世界存储芯片行业。
相反,现在的巴西和印度意识到了自主芯片的重要性,近年来相继制定了芯片制造的国家战术,但在大型林立的现在,阻力真的很大。
20年前开始部署芯片战术的中国,什么时候能突破技术封锁,实现弯道超车呢? 答案只能来自满载荣誉、痛感、期待的中国芯。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芯时代”来临了,中国芯片20年的探索和成就”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