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83字,读完约7分钟
记者会见曹亚军时,他刚与团队完成壮举,全球首个超高层装饰单元体的整体液压同步提高。
重庆朝天门、两江交汇处,被誉为世界“最高、最重、最大、最危险的幕墙空中吊”的重庆来福士广场工程空中连廊外幕墙的提升悄然进行。 根据设计,长达300米的弧形连廊架设在50米外的4座单体塔上,连廊底部大面积的铝幕墙达到距地面200米以上的高度,吊装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项目难度很大,施工方案准备了一年多。 曹亚军表示,常规幕墙单元的尺寸为7、8平方米,但该眼球截面长达32米,底部单元400平方米,重45吨。 悬挂这样的超大型单元幕墙,相当于不重复一次性整体抬起整个普通的十层立面幕墙。 考虑到尺寸过大、横向水平上升、上升中风力的影响等因素,项目队打破了许多领域以前流传的方法,首先在地面上进行钢架的安装,然后利用液压机进行整体的上升和打滑 一个单元板需要在地面上消耗25天安装,但要提高到离地面200米的高度空,需要完整的两天。 20个施工阶段上升后,整个连廊将龙合并成形。 目前,基于该项目进行的超高层单元式幕墙提升研究课题的成果鉴定正在进行。
重庆来福士项目效果图
38岁的曹亚军,小时候最羡慕的是盖房子、施工的人。 江苏盐城是建设产业劳务输出重镇,去吃“建筑饭”意味着有更大的可能性。 那时他没有意识到深耕领域十几年,即使是小个人也能推动整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写高考志愿时,他无一例外地检查了木土工程专业,实现了希望——有点偏差的是,2004年毕业时,他没有进入专业对口的土木工程领域,而是在建筑装饰领域展开了职业生涯。
14年后的今天,已经在领域翘楚制作装饰装修幕墙的企业总工程师他荣膺全国建筑领域“大国工匠”的称号。
工匠之心:修业被称为“守”
幕墙被比喻为建筑的“外衣”,建筑幕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从无到有,通过一代工程师的“守业”和创新,从追赶到领先,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第一幕墙生产大国和采用大国。
曹亚军认为自己最大的幸运是参加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武广客运专线武汉站两个项目。 从超高层建筑到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两个项目正是国家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的缩影。
2005年3月,进入深装不到一年的曹亚军参与了当时中国第一座高楼——上海全球金融中心项目,担任幕墙深化设计师和工长。
幕墙兼具结构力学和设计美学的特点,是曹亚军特别喜爱的地方。 作为初出茅庐的初学者,他在深化图纸设计的阶段遇到了不少振动的“文化冲击”。 与企业达100人的深化设计团队相比,日本的业主只有一人负责图纸的审查。 后者不仅审查幕墙项目的深化设计,而且对装修、安装的深化设计,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相当于一个人在做着当今bim系统的擅长工作。 曹亚军的职业第一课与领域的顶尖竞争学到了宝贵的专业精神,这种精神也与他的职业生涯相勾结。
业主方管理模式的高效先进和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使曹亚金至今记忆犹新。 例如,日本方面使用远程和现场相结合的检查方法,来检查的建筑师随身携带便签纸,“有什么问题马上贴便签,走在一条过道上,上下都是便签”。
修业曰“守”,在深化设计的过程中,曹亚军每天晚上两点下班,早上7点上班,一年半的时间确认图纸后,继续进行现场施工,长期重复枯燥的工作,使他的耐压性和严谨性经过这个项目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多年后, 还什么都扛不住吗?”。
工匠的巧妙:跨界创新
武广高速铁路武汉站项目
与上海全球金融中心项目相比,更大的技术考验来自武汉站项目。
2008年6月,曹亚军作为幕墙项目总工程师进入武汉站项目,从技术上为幕墙施工掌舵。 造价41亿元、总投资额约140亿元的武汉站是中国第一个高铁始发站,也是亚洲最大规模的高铁站之一。 是中国第一个“桥建一体化”的新型结构站,实现了高速铁路、地铁、高速铁路、道路的无缝衔接。 建成的武汉站是“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第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让·天佑奖”、“中国建筑协会鲁班奖”三大赛事的“大满贯”获得者,被誉为“世界最美建筑”之一。
如此重大的工程,对幕墙施工队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桥建一体化”的特殊结构,武汉站的玻璃幕墙位于高铁轨道下,幕墙上部与轨道的最小距离仅为150mm。 曹亚军告诉记者说:“高铁列车以350公里/小时通过武汉站时,将产生0.25g的加速度,发生接近9级的地震振动。” “通常,即使建筑到这种震度,也不允许制作玻璃幕墙”。
国内外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如何才能使玻璃幕墙在如此剧烈的振动下牢固地保持安全。 不能从幕墙的角度来应对。 我该怎么办? 曹亚军利用工匠巧妙的解决方案,他发现许多机电设备放置在屋顶上,机器一启动就存在振动,为了减轻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机械设备安装了减振装置,参考这个理念,“玻璃幕墙与轨道之间有减振装置。
为此,项目小组与制造商共同开发了减震器,并与武汉大学共同进行了减震器测试。 “根据武汉站每天通过100辆高铁列车,连续30年通过的假设,对减振器进行了250万次振动测试,在最后的试验中,减振器的所有性能都满足了录取要求。 ”。 曹亚军表示:“自2009年10月安装减震器以来,玻璃幕墙从未出现裂缝。”
深装幕墙的企业技术部经理车志岩评价曹亚军有发散性思维,经常用跨领域、跨行业的力量进行跨境创新、借力创新。
工匠之道:千钧若轻
武汉站项目结束后,曹亚军回到企业机关,除主管技术和设计外,还兼任安全监督。
幕墙是高危领域,高空定时炸弹被形容为“城市上空”,作业和防坠落风险大,以技术总工和安全总监为一体的独特身份,带队主标准化施工方案,技术安全施工 “技术的管理安全比较有特点,”他说。 “有技术风险,所以总工程师最清楚。 ”。 他成功地实现了两个角色的融合,项目安全管理风险明显降低。
为了向现场工程提供技术支持,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曹亚军每月至少需要有一半的时间在全国各个项目巡视或驻场,他总是刚下飞机就直奔项目,处理问题,第二天又赶往下一个项目
合作过的团队成员,他印象最深的是他认真考虑的事情,并且无论形式如何,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多个技术难题。 曹亚军说:“我的单位很平凡,大家都这么做,但我想啃硬骨头。 别人弄不到的案子,我想试试。 如果成功了,我想会有更多的收获。 ”。 以啃“硬骨头”的气势,“功夫”发展成了他身上不折不扣的精神,世界性难题在他面前轻了千钧。
在设计部经理郝乐眼中,曹亚军是“拼命三郎”。 企业8点半上班,曹亚军经常7点到达企业,平时“陪同”部下加班,周末也不休息。 唯一的假期是他妈妈做手术。 他自己结婚的时候,一天的婚假也没请,婚礼第二天就回企业了。
曹亚军表示,如果自己去私企,收入可能会更高,但失去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中央企业的员工可以自己冷静下来。 由于央企平台好,可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地标性项目,更有收获感。 ”。
他说,当前的央企肩负着巨大的民族使命和社会责任,今天的大国工匠也据此负有更大的责任,推进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高新技术的变革,将这种创新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帮助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曹亚军:传承工匠精神 打造精品工程”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