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6字,读完约4分钟
今天,国务院联合防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和卫生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等部门负责人及国家医学专家组其他成员介绍了医用材料生产、调运和进口的最新进展,并解读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试行5版)。新版指南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措施来保证材料供应?我们在新闻发布会上为你解决了这些问题——
新指南有这些不同之处
无症状感染可能是传染源?
无症状感染者无发热、乏力、肺炎等明显临床表现,但核酸检查结果呈阳性。新版指南明确指出,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相对较轻,病毒的数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也就是说,病毒的数量会相对较少,所以传播的能力会比病人弱。
为什么轻度病例包括在指南中?
随着检测能力的提高,专家们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中的肺炎不仅表现为肺炎,而且一些患者表现出轻微的症状,在病程中没有肺炎,但它们仍然具有传染性。将这类患者纳入诊断和分类是为了隔离这些患者,更好地控制传染源。第二是更详细地描述病人的基本特征。
判断疑似病例的标准有没有改变?
新的疑似病例发热症状指南已得到纠正,“发热”已改为“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虽然增加疑似病例的数量是可能的,但非典型病例可以早发现、早发现,早期诊断和隔离治疗有利于控制疫情和传染源。
此外,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没有ct等设备,湖北省已经去除了“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只要患者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史,就可以诊断为疑似病例。
传输路径有微调吗?
《诊疗方案》第五版修订为“呼吸道飞沫和接触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这是基于对临床疾病认识的深化。在呼吸道传染病中可以看到气溶胶传播,但尚不清楚新型冠状病毒中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此外,尽管在粪便中发现了病毒,但没有更多证据证明它可以通过肠道传播。传输路径的微调证明了这些现象是相关的,但是当将来有证据时,传输路径的书写可能会改变。
物质安全有这些措施
如何确保口罩的供应?
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协调解决口罩短缺问题。首先,在供应方面,我们应该立即恢复工作,增加生产能力,增加供应。总体而言,口罩产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预防和治疗急需的n95医用口罩。据初步统计,截至2月3日,22个重点省份的口罩产量已达1480.6万只。第二,在使用方面,应该科学合理地使用。n95医用口罩的重点是确保一线医务人员的需求。请尽量不要为了一般性保护而挤掉宝贵的医疗资源。
如何满足武汉的物质需求。
根据武汉市疫情防控的需要,联防联控机构物资保障组对医用防护服、医用护目镜、负压救护车及相关物品实行统一管理和调配。截至2月4日,国内生产企业已向湖北发送了21.9万件医用防护服和23.3万只护目镜。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向部分重点医用材料生产企业派出专管员和工作组,对关键材料的生产、复工和发货进行监督和协调,建立了从生产、发货到收货的闭环,使生产和发货的全过程得到控制和跟踪,及时到达武汉。到达后,他们将被移交给武汉物资保障平台,以确保物资的及时分发。
进口货物如何尽快清关?
自疫情爆发以来,海关总署在全国各地的通关点设立了专门的验收窗口和绿色通道,为疫情防控物资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关服务。海关总署发出通知,要求相关物资在第一时间通关,进口捐赠物资要尽快检验放行。同时,对于境外捐赠的疫情物资,海关可以在办理相关手续前,凭主管部门的证明进行登记放行。此外,海关总署进一步明确了进口防疫控制物资快速通关的具体措施。对于专门用于防疫和治疗的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通过各种方式进口的、由旅客携带并通过特快专递发往北京的疫情物资,可以立即提取,确保通关零延误。
据统计,自2020年1月24日以来,全国海关共检查放行17.1万批防疫物资,其中3.77亿件,价值12.16亿元。在进口疫情资料中,防护用品占77.3%,共计3.67亿件,价值9.4亿元。这些材料主要包括3.28亿个口罩、385.4万件防护服和62万副护目镜。医疗器械45.3万件,价值7070万元。
[我要纠正错误]责任编辑:齐修养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病毒传播途径有变化吗?口罩等物资怎么保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回应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