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8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Xi 3月5日电(记者刘淑云、张斌)被誉为中国“农业城”的陕西省杨凌,是中国最早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最近,记者走进杨凌的农田,看到农民们在微信上做了一个单点“肥料”的耕作准备,新农民们利用新技术从容应对疫情。专家在线“问诊脉搏”,为农民解决疑惑和疑虑。不同的春耕地图展示了“农业城市”的新“范式”。

“农科城”杨凌春耕备耕新“范式”

政府可以通过走这条线来“取出”农业原料

目前,春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去年的这个时候,代替栓工的肥料分配部门已经很拥挤了,但是受疫情的影响,今年已经空无一人了。

"农民们很早就下了订单,化肥被点对点地送到了各个家庭."戴栓劳指着桌子上的销售登记簿说:“我们已经覆盖了辖区内的50多个村庄,我们经销部的化肥出货量已超过400吨。”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局局长马对记者说,在COVID-19中预防和控制肺炎不能马虎,农忙季节不能推迟。为了帮助人们做好春耕准备,杨凌依托辖区内的农资供销配送中心和大型农资销售店,开展“点对点”配送,确保春耕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及时供应,为农民开辟了“绿色通道”。

“农科城”杨凌春耕备耕新“范式”

五泉镇焦生村是一个大型猕猴桃种植村,平均每户种植面积超过2亩。“在过去的几年里,村民们去了农业集散地,每个家庭都互相购买。今年,我们号召村民通过微信群和大喇叭在线下单。我们清点了数量和类型,然后与农业配送点对接。在肥料被均匀地拉到村委会后,村民们回来收集它。”村党委书记石西平说:“这种方法不仅避免了过度接触,还解决了村民的耕作准备问题。"

“农科城”杨凌春耕备耕新“范式”

记者从张的采购订单上看到,他购买了2袋尿素、2袋复合肥和8袋生物有机肥,共计876元。“价格一般比往年便宜。关键是要非常无忧无虑。现在我盼望今年有个好收成。”他说。

新技术“聚在一起”,土地不是“聚在一起”

走进桂创林的草莓温室,似乎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农业新技术展厅:温室的墙壁是由波浪形蓄热材料制成的;米黄色的钠灯和紫色的脉冲led灯是草莓的补光灯;桃味草莓让你的味蕾焕然一新…

47岁的桂创林(音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节能技术研究、教师工作和创业。2014年,他将所学知识用于农业领域,成为一名新农民。

“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与众不同。”这是桂闯林过境时对自己的要求。他说:“例如,我用了一个双拱单膜蓄热阴阳温室。冬天,雪会从温室滑落到地面,省去了人工除雪;与土壤和生物基质混合种植节省了人工药物。”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疫情对广西创林春季生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我种了8个温室,总共20英亩。在最忙的时候,只有4个人负责挑选和管理。土地没有堆积,草莓质量好,没有出售。”他说。

在杨凌,像桂创新这样的新农民越来越多,农民专业化成为一个大趋势。新农民和新技术正在描绘未来春耕的新图景。

近年来,杨凌的土地托管模式也在兴起。杨平,杨凌钦纽托管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已经在杨凌地区委托800亩土地,通过采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实现了农民和公司的双赢。

"我们有专门的设备和人员,农业效率和害虫控制都有保证."杨平说:“在这场疫情中,负责管理土地的农民非常放松。他们不必聚在一起。”

农民在田里,专家在线上

为了保证春耕的顺利进行,杨凌还号召当地农业专家开展网上咨询服务,为农民解决问题。

在此期间,杨凌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非常忙碌。该服务中心由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农化服务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三部分组成。农业技术中心主任李心敏说,农业技术中心现有农业技术人员35人,其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18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疫情期间,我们每个人都负责该地区大约150个温室的农业技术指导。农民们对此表示怀疑。我们使用电话问答和微信视频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农科城”杨凌春耕备耕新“范式”

位于杨凌的西北A&F大学的一群专家和教授也采用了各种方法为农民提供了很好的药方。园艺教授李建明在网上观看了数千人的直播;农业学院的研究员雷成了一条热线,当他最忙的时候,他每天会接到100多个电话;张宗勤教授在葡萄酒研究所的在线直播得到了持续的好评。

“农科城”杨凌春耕备耕新“范式”

西北A&F大学副校长钱永华表示,该校与深圳市丰农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一个以“战争与疫情、科技助农”为主题的网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该校40多位专家教授组织了一个小组,以“不见面不联系”的方式免费为农民在线答疑,及时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困难和障碍点,有效解决了特殊时期农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科城”杨凌春耕备耕新“范式”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黄伟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农科城”杨凌春耕备耕新“范式”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7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