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25字,读完约10分钟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起步于饲料行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水产饲料领域占据世界一流龙头企业的地位。近年来,通威有限公司逐渐进入光伏行业。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快速发展,公司已成为上游高纯晶体硅生产、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和终端光伏电站建设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是中国乃至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参与者和主要推动力。到2019年,公司光伏业务收入首次与农牧业业务持平,真正实现了农业和新能源的“两轮驱动”。
独特的“渔灯合一”发展模式
通威公司决心以生产清洁的水上能源和优质的水下水产品为目标,以农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为重点,形成了“农(渔)+光伏”资源整合、协调发展的商业模式。公司主要生产农业产业链中的水产饲料和牲畜饲料,主要生产光伏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多晶硅和电池。在综合应用方面,通威有限公司具有独特的资源整合优势,重点开发建设大型“渔光一体化”基地,着力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和绿色能源的“渔光一体化”模式,强化产业协调发展。
在农业方面,水产饲料一直是通威公司的核心产品,也是公司农业部门的主要利润来源。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70多家从事饲料业务的分子公司,采用本地生产,建立了覆盖周边销售的业务模式,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金融支持服务。该公司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已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
在光伏新能源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形成8万吨高纯晶体硅产能,其中单晶材料约占90%;太阳能电池容量为20千兆瓦,居世界第一,其中高效单晶电池为17千兆瓦。公司坚持“543”成本战略计划,通过设计优化和技术创新,逐年降低光伏系统的安装成本。目前,在建光伏项目综合成本已降至4元/瓦以下,随着新设计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技术创新与进步,预计到2020年成本将降至3.5元/瓦以下,加快实现全面、经济的上网。
收入净利润大幅上升。光伏业务首次与农业和畜牧业业务相同
4月20日晚,通威披露了2019年度报告和2020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75.55亿元,同比增长36.39%,增速达到五年来新高;归属于母亲的净利润为26.35亿元,同比增长30.51%。它一举扭转了2018年政策变化导致的增长率下降趋势。
自2016年以来,通威公司在保持世界级水产饲料龙头企业地位的同时,在光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9年,公司光伏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4.52%,达到178.01亿元,占总收入的47.40%,与农牧业业务收入基本持平。2018年,公司的主要构成仍然是强弱格局,农牧业占61.07%,光伏业务占37.04%。可以说,2019年是通威股份真正实现“两轮平衡”的一年。
“两轮平衡”的实现有赖于2019年通威股份在光伏行业的持续发挥。在高纯晶体硅领域,包头新产能于2019年3月投产,乐山新产能于2019年5月投产,总产能为6万吨。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为92.46%,2019年第四季度公司产能利用率达到116.84%。在太阳能电池领域,成都三期工程和安徽项目于2019年第一季度投产。报告期内,多晶电池产量为3.37千兆瓦,产能利用率为112.24%,单晶电池产量为10.03千兆瓦,产能利用率为114.89%。
长期进步的局面为通威公司在产销两端的业绩和平均生产成本的下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公司实现高纯晶体硅产量6.44万吨,同比增长233.89%;销量63800吨,同比增长232.50%,年平均生产成本43300元/吨。与2018年同期相比,市场价格下降30%-40%,毛利率为24.45%。随着乐山一期和包头一期工程产量达标,产能不断提高,各项消费指标不断下降。目前,公司高纯晶体硅月产量已超过8000吨,平均生产成本已降至4万元/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销售收入122.71亿元,同比增长60.56%;产量为13.47千兆瓦,同比增长109.01%;销售额为13.33千兆瓦,同比增长106.92%,毛利率为20.33%。截至2019年底,通威公司已在江苏省泗洪市、江西省南昌市等多个省市建设了56个以“渔灯合一”为重点的发电项目,装机规模为1469兆瓦。2019年,中国实现发电量17.23亿千瓦时。
就R&D而言,通威始终将科学研究和技术视为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大驱动力。报告期内,公司在R&D投资10亿元,同比增长4亿元,增幅67.44%。其中,R&D农牧业投资2.37亿元,同比增长12.15%。R&D光伏产业投资7.64亿元,增长97.65%。
正是这种投资使通威公司迅速成长为上游硅材料和中游电池领域的“双霸主”,并在光伏行业占据有利地位。
水产饲料的世界领导者
通威公司年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是世界领先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和重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自1992年成立以来,经过不断的研发和改进,公司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能够满足各种水产动物需要的配合饲料。经过多年的市场验证,公司的饲料质量和市场服务得到了农民的高度认可,成为国内水产饲料行业的标志性品牌之一。
2019年,公司饲料及相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6.89亿元,同比增长9.53%,实现饲料销售490.05万吨,同比增长15.75%,其中水产饲料同比增长21.31%,特种水产饲料同比增长44.72%,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通威科技中心是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行,已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创新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技术中心拥有近500名科研人员,拥有水产研究所、特种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申请专利515项,获得专利398项,其中发明专利135项。此外,在报告期内,公司技术中心在年度考核中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优秀”,在全国综合排名中排名第69位,在全国农牧行业排名第1位。
在公司的农业领域,通威计划以世界一流的水产饲料龙头企业为基础,打造世界一流的安全食品供应商。2020年,同伟公司饲料及相关产业链业务将力争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超过200亿元,坚持“扬长避短,注重战略”的原则,继续优化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巩固公司在水产饲料领域的优势地位。
创建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运营商
2019年是中国光伏产业从补贴时代走向平价时代的第一年。在政策调整下,国内光伏装机容量有所下降,但得益于海外市场的大幅增长,中国光伏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出口增速继续提高。今年3月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国家能源局关于202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的重点是两个方向:促进负担得起的互联网接入和加强对需要国家补贴的项目实行竞争性分配。同时,加强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送电和用电保障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行业进入优质发展新阶段。
通威公司表示,目前国家光伏政策方向比较明确,预计2020年将扩大区域和可负担光伏上网项目的规模,这不仅加快了光伏产业尽快结束对国家补贴的依赖,也推动了未来光伏产业由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变,表明光伏市场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在充分判断未来的基础上,面向未来,通威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是打造世界级的清洁能源运营商。今年2月,通威公司发布了《2020-2023年高纯晶体硅和太阳能电池业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公司计划在4年内将硅产能扩大到22-29万吨。具体而言,2021-2023年,硅产能将分别扩大至115,000-150,000吨、150,000-220,000吨和220,000-290,000吨。新增产能的生产成本目标为30,00-40,000元/吨,现金成本目标为2020-2023年高效电池的计划生产能力分别为30-40gw、40-60gw、60-80gw和80-100gw,居世界第一。此外,公司还在perc+、topcon、hjt等新技术领域进行布局,并拥有400mw异质结电池中试线(计划2gw),是行业内规模较大的hjt生产线。预计2023年hjt的转化效率将达到25%以上。
根据公司公告,单晶perc电池的平均非硅成本为0.2-0.25元/瓦,处于行业第一梯队。2019年底,成都四期166块大型电池将投入生产。预计梅山210电池生产线将于今年第二季度投产。随着大尺寸电池比例的增加,预计到2020年底,公司的非硅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根据公司的计划,未来的新产能兼容210及以下的规模,非硅成本预计将降至0.18元/w以下。
2020年,高纯晶体硅业务力争实现9万吨的生产和销售,太阳能电池业务力争实现20万瓦以上的生产和销售;光伏发电业务预计将在“渔光一体化”项目中投资超过1千兆瓦。在高纯硅业务新项目建设方面,乐山二期3.5万吨高纯硅项目将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9月底前竣工投产;云南保山4万吨高纯晶体硅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11月底前竣工投产。在太阳能电池业务、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公司将在原有成本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在R&D的投资,加快降低成本的步伐。在技术研发方面,电池技术正在经历快速创新。公司将密切跟踪前沿技术,推进perc+、topcon、hjt等新技术的研发进程,并在技术成熟时迅速引进新技术实现大规模生产。在光伏发电业务方面,我们将继续深化“渔业+光伏”的协同优势,集中资源打造“渔光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建设一定数量的大型示范基地。预计新增“渔灯合一”电站1gw以上,预计全年上网电量将达到25亿kWh,力争最优项目系统投资成本超过3元/w以下..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农业光伏“双龙头”通威股份:营收净利大涨 光伏业务与农牧业务营收首次持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9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