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26字,读完约6分钟

成都,6月1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晓彤)5月25日,中国经济网英文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巴基斯坦学生把高产农业魔法从中国带到家乡》的报道,引起了中巴两国人民、政府和企业的强烈关注。记者采访了四川农业大学“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带头人、作物栽培学教授杨文宇先生。正是在他的指导下,两名留学生将这项技术带回巴基斯坦进行实验推广,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走向海外 盼助力巴铁大豆生产实现“从零到有”_中国经济网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对高产大豆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随后由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布的《2020年种植工作要点》再次明确指出,唯一的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技术模式是杨文宇团队开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广泛赞扬,杨文宇的团队花了18年时间。现在,通过“品种选择、行距扩大、穴距缩小”的优化配置,以及整个机械化作业,使用这种模式可以保证玉米产量相当于净产量,每亩收获100公斤以上的大豆,大豆产量相当于一份额外的“礼物”,从而实现“增产而不增加土地”。

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走向海外 盼助力巴铁大豆生产实现“从零到有”_中国经济网

目前,玉米大豆条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仅在中国大力推广,而且正在国外进行探索,造福世界人民。杨文宇的团队将这项技术带到了南亚、欧洲和非洲,并在巴基斯坦、瑞典和加纳建立了高产示范基地。

巴基斯坦作为中国的“铁哥们”,对此尤为担忧。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目前巴基斯坦所有的大豆都依赖进口,它们没有自我生产的能力。数据显示,巴基斯坦去年进口了约200万吨大豆,预计今年将增长10%,达到220万吨。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的大豆进口增长了76.3%,造成了巨大的生产缺口。为了帮助“铁杆朋友”生产大豆,杨文宇想出了在巴基斯坦试验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主意。

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走向海外 盼助力巴铁大豆生产实现“从零到有”_中国经济网

杨文宇参观了巴基斯坦干旱农业大学的水培试验场。穆罕默德·阿里·拉扎照片

杨文宇发现这项技术适合在巴基斯坦推广。首先,巴基斯坦土地面积小,人口多,因此有节约耕地和开展复合种植的内在需要。第二,大豆喜欢光,而巴基斯坦有足够的光,这是适合大豆生长的。第三,巴基斯坦的气温很高。在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作为一种高秆作物,可以为大豆遮荫降温,而大豆的固氮作用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两者的结合可以达到双倍的高产。最后,巴基斯坦的畜牧业得到了发展,该团队开发的混合青贮技术可以粉碎和包装玉米和大豆进行发酵,从而为牛羊提供饲料。如果能在巴基斯坦成功推广,将会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利益。

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走向海外 盼助力巴铁大豆生产实现“从零到有”_中国经济网

杨文宇的团队碰巧有两名巴基斯坦学生。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将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从四川农业大学带回了家乡,并从2018年开始在当地进行试验和推广。

杨文宇向巴基斯坦学生颁奖。Nasir iqbal照片

晋升之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当地农民从未见过这种复合种植模式,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怀疑不会有好收成。眼见为实。随着玉米和大豆在试验田的蓬勃生长,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近,《中国经济网》英文报道发表后,关注的人数成倍增加。两名海外学生已经成为当地的“名人”,而且有很多电话和短信,所以人们想学习这项技术。如今,人们每天都参观实验场,并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巴基斯坦的大型化肥和农药企业邀请学生在他们的实验领域做讲座。政府官员认为,这项技术可能会给巴基斯坦的谷物和豆类生产带来一场全新的“绿色革命”。

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走向海外 盼助力巴铁大豆生产实现“从零到有”_中国经济网

当地农民参观实验场。照片由穆罕默德·阿里·拉扎提供

巴基斯坦学生向农民解释技术要点。照片由穆罕默德·阿里·拉扎提供

杨对这项技术的测试效果始终充满信心。"只要他们按照我们的技术规格操作,就不会有问题."通过使用这项技术,巴基斯坦的灌溉农业面积预计将达到每亩700公斤玉米和每亩90至110公斤大豆;雨养农业区亩产玉米可达400公斤,亩产大豆可增产90-100公斤。目前,巴基斯坦主要依靠人工种植农作物。机械化后,每亩收入可达360-400元。巴基斯坦有近2000万亩种植玉米的土地,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全面推广,不仅会直接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使巴基斯坦减少大豆进口,逐步实现自力更生。

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走向海外 盼助力巴铁大豆生产实现“从零到有”_中国经济网

经过两年的努力,杨文宇的团队在巴基斯坦建立了四个实验示范点,分别位于首都伊斯兰堡、旁遮普省的巴哈瓦尔普尔、贾格尔和莱娅,并与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和巴基斯坦干旱农业大学合作。下一步,除了继续在现有试点项目中建设高产示范外,还计划向巴基斯坦其他地区扩展,建立更多的试验示范点,以实际成果获得当地人民和政府的认可。此外,中国的种植机、收割机和点胶机也将引入巴基斯坦,以提高运营效率。

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走向海外 盼助力巴铁大豆生产实现“从零到有”_中国经济网

巴基斯坦巴哈瓦尔普尔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穆罕默德·阿里·拉扎照片

中国在海外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双赢的合作。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作为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机械化作业。这项技术引进国外可以带动中国农业机械和农具的出口。此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大豆产量,而且从长远来看,还可以使中国大豆进口的来源国多样化,以确保粮食安全。

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走向海外 盼助力巴铁大豆生产实现“从零到有”_中国经济网

“我们现在所做的实际上与‘公益事业’非常相似,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免费掌握这项技术。这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种商品,”杨文宇坦率地说。怀着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粮食安全和使科研成果造福世界的简单愿望,杨文宇的团队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各种突破,将玉米和大豆技术从四川带到了全国,并走向了海外。他的团队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走向海外 盼助力巴铁大豆生产实现“从零到有”_中国经济网

杨文宇与巴基斯坦干旱农业大学教授和巴基斯坦农业部官员进行了愉快的交谈。穆罕默德·阿里·拉扎照片

今年,受COVID-19肺炎疫情和当地蝗灾影响,利用高科技农业技术确保粮食生产意义重大。农业是“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社会民生领域的六大合作重点之一。杨文宇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促进了两国的农业合作和友谊,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巴友谊将永远延续下去!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而战!”杨文玉满怀希望地说道。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走向海外 盼助力巴铁大豆生产实现“从零到有”_中国经济网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