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建设和共享大健康——从两会看公共卫生治理

新华社记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坚持保护人民健康的理念再次得到体现。

抗击疫情后,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如何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开出“大处方”,树立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卫生理念,是代表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看变化:战争“流行病”带来的新习惯和新时尚

在两会上,无论是发言还是开会,大多数代表都戴着口罩。餐桌上有透明的隔板,“三件套防疫”——消毒凝胶、纸巾和酒精棉床单随处可见。

最近,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十里街观音村,村民们非常关注复工和复工的健康问题。经常洗手,多通风,减少聚集活动,不随地吐痰,旅行时戴口罩……全国人大代表、十里屯街道办事处观音村党支部书记熊勇军说,村干部和医生在实施防控的同时,宣传疾病预防知识,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健康生活意识。

共建共享大健康——两会之上看公共卫生治理

“爱国卫生运动在继续实施”和“加强基层卫生防疫”——这是深化公共卫生体系的要求。

“根据疾病控制部门的统计,在逐步养成卫生习惯的过程中,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郑奎成说,发挥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协同作用,将有助于形成疾病病理学研究、流行病学监测和预防知识普及的“合力”。

共建共享大健康——两会之上看公共卫生治理

观察民意:新模式带来“公共卫生治理”的变革

从“卫生代码”到“云办公室”,从社区横幅到农村高音喇叭,中国的防疫和控制不仅有“传家宝”,也显示了新技术和新观念带来的社会治理的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注意到,在疫情期间表现出色的“互联网+健康”的普及率大幅提高,热衷于在互联网上获取防疫和健康知识的“E”一代新人以及网上咨询、慢性病管理等新模式都体现出健康生活和消费的巨大潜力。

共建共享大健康——两会之上看公共卫生治理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四个环保标准垃圾桶整齐地摆放在许多村庄和社区。垃圾分类架清楚地标明如何分类以及扔在哪里。

柴桑区港口街镇和华社区的“网格员”张国胜说,这场疫情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了人居环境和卫生的重要性,垃圾分类的接受度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这些健康的‘新时尚’不仅可以巩固防疫和控制的成果,减少公共卫生和其他领域的隐患,而且有利于未来的社会治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医学院医学技术系主任张景辉说。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认为,不仅处理疫情,良好的卫生习惯本身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明素质。疫情带来的“健康普及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健康知识和观念已经成为人们的“正当需要”。

从改变农村的厕所到生活在农村的环境治理中,从提倡共享膳食制度和使用筷子到建立“15分钟健身圈”……许多代表说,只有个人、家庭和社会共享,并使爱国卫生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公共卫生治理才能有可持续的力量。

凝聚民智:推进“健康中国”升级

除了每天清理1000多户人家的垃圾外,还有30多个专门用来丢弃口罩的垃圾桶,需要清理3到4次——这是辽宁省鞍山市人大代表、垃圾清理工人庄燕近4个月来的日常工作强度。

“口罩回收后,我们必须用白灰和84消毒液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庄燕希望在疫情过后,能有更详细、更专业的垃圾处理方法。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所长孙凤元认为,此次疫情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和弥补当前公共卫生治理的不足。

疫情爆发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昊赶赴武汉,帮助当地社区开展防控工作。

他认为,要充分发挥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街道的作用,通过健康讲座和家庭医生随访等方式开展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健康中国的“升级换代”。

当人们需要什么的时候,他们会回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明确了预防、控制和治理相结合的路径。将于6月1日实施的《基本医疗保健和健康促进法》专门设立了“健康促进”一章,以明确个人、政府和社会在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责任。

共建共享大健康——两会之上看公共卫生治理

全国人大副主任、天津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张智龙表示:“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确定健康生活的模式,将有助于我们保持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良好生活习惯。”(记者:瞿婷、侯、、、、、、杰克)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共建共享大健康——两会之上看公共卫生治理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