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3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红线为30

新华社记者王立斌

麦子在端午节回到仓库,赶上了国庆日“三十岁”。对于我们来说,更恰当的是重温人民为国家的基础服务,山谷为人民的生活服务的真理,理解土产和蓄粮的真谛。

农业取决于季节,而农业取决于时间顺序。6月25日是第一部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子,“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性宣传日。自首届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土地与国情”,从土地与改革、土地与经济、土地与市场、土地与法制、土地与发展、土地与国家、土地与未来、土地与发展方式转变、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展开。,30个主题几乎涵盖了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主题,而“保护耕地”则贯穿其中。

一条红线,三十而立

从第一个国土日开始,这条涉及10亿多人口膳食的红线跨越六个五年计划,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直是首要目标。1998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以明确省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以及耕地占用和补偿的平衡,同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进行了限制;在2019年的上一次法律修订中,“基本农田”被升级为“永久基本农田”,这反映了为使最严格的农田保护制度永久化所做的艰苦努力。

一条红线,三十而立

像一个强大的大堤,耕地红线也经历了风雨。从20世纪末的开发区热到几轮房地产热,从“卖地赚钱”到城市“铺大蛋糕”,经过几个经济周期,“耕地红线摸不着”、“地门打不开”、“根不能松”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面对当地一次又一次的“圈地冲动”,中央政府发出了三个命令和五个申请,并一次又一次地发动了红线防御战。从整顿和租赁“百日行动”到管理“大棚子”;从实施几次土地普查到国家土地监察制度的诞生,中央政府拒绝允许乱圈地、滥占土地和占用耕地,群众拒绝。耕地红线已成为我国法制建设和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条红线,三十而立

吃饭是最重要的事情。不管人们的食物构成如何变化和演变,没有食物他们就无法生存,没有耕地食物也无法生存。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中华民族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耕地红线不仅是一个诅咒,也是一个引擎。必须通过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每一粒米背后都有耕地,每一片垃圾都可能污染耕地。节约资源和集约资源相辅相成,形成了耕地保护永不跨越红线的红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耕地红线的守护者,捍卫自己的饭碗。

一条红线,三十而立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一条红线,三十而立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7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