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4字,读完约4分钟

每一个记者朱每一个编辑

城乡人口不再是我国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司副司长卓贤说。在2020年6月28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第三届青年论坛上,卓贤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2.0阶段。

城市化仍在快速发展,但现阶段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卓贤表示,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6.8%,比2000年至2010年期间(卓贤根据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低近20个百分点。

卓贤:城镇化2.0,都市圈化是主要形态

因此,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是城市面积的扩大,贡献率为39.6%,另外23.6%是由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带来的。这意味着城市化已经进入以核心大城市扩张为主要形式的都市圈阶段。

城市化率无法捕捉的变化

卓贤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人口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城市间人口流动规模增大。

近年来,四线城市人口迅速下降,二线城市广州和深圳仍在聚集人口。然而,这些城市的人口流动不会增加城市化率。卓贤说,例如,如果一个青岛镇的劳动力在北京工作,整个国家的城市化率不会提高,但这种人口流动在不提高城市化率的情况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结构转型效应,它促使人口从相对低效的城市和部门向相对高效的城市和部门转移。即使有一天城市化率达到顶峰,不再上升,城市间的迁移所带来的结构性转移效应依然存在,甚至不亚于城乡间的迁移。

卓贤:城镇化2.0,都市圈化是主要形态

同样,每天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将变得更加频繁。基于对手机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个中国人每年都有三次以上的日常城市间移动,每天有数千万人穿越城市。

根据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广州市实际管理的人口超过2200万,其中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这包括出差、医疗、旅游、探亲等的人。《国家商报》记者了解到,在上海,以商务、旅游等活动为主的流动人口每天可达四五百万。这背后是贸易行为、资本配置和技术交易。这种每日的人口流动是城市化率无法捕捉到的变化。

卓贤:城镇化2.0,都市圈化是主要形态

都市圈的发展应该考虑三种类型的人口

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世界经验,卓贤认为,中国人口进一步聚集在大都市地区的潜力很大。

他指出,在城市化1.0阶段,中国的都市圈明显慢于城市化。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我们使用手机信号数据来观察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的人口互动,并确定了中国大陆的28个大都市地区。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国新增的城市人口中只有46%进入了大都市区,目前只有不到30%的人口居住在大都市区。

卓贤:城镇化2.0,都市圈化是主要形态

从国际上看,以美国为例,从1920年到195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从51.2%上升到59%,上升了7.8个百分点。这一阶段的城市化模式主要表现为城乡人口的迁移推动了单个城市由小到大的扩张。从1950年到1980年,美国城市人口的比例从59%上升到73.7%,上升了14.7个百分点。相反,城市化速度比过去30年要快,大都市区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形式。

卓贤:城镇化2.0,都市圈化是主要形态

虽然,都市圈是解决大城市问题、激活中小城市活力的有效发展路径。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卓贤认为应该考虑三种人口来协调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

一个是白天的人口。在上海和北京的核心地区,白天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夜间人口密度,白天人口所需的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也不同于夜间人口。

第二,没有在这个城市登记的是城市登记人口。例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如果一个拥有青岛市城市户口的工人来到北京,他被包括在全国的城市户口人口中,但是他是北京的非本地户口人口。我们不仅要关注农民工的家庭,也要关注在城市中流动的、在这个城市没有户籍的城市人口。卓贤强调。

卓贤:城镇化2.0,都市圈化是主要形态

还有短期移民。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实时人口都大于常住人口。商务旅客、交流旅客和游客的公共服务也需要匹配。例如,如何为商务旅行者和来访三个月的学生提供儿童教育服务。

封面图片来源:照片网

全球新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卓贤:城镇化2.0,都市圈化是主要形态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