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6字,读完约4分钟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农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低起点、高速度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数据显示,1978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只有1.7亿,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仅为17.92%;截至2017年底,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1亿,比1978年底增加6.4亿,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8.52%,比1978年底增加40.6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就业,不仅提高了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十二五”以来,中国已完成棚户区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1700多万套;8000多万农业移民成为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最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效率》指出,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生产率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只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但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城乡人口转移在市民化进程中存在严重滞后,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中国改革基金会国家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路表示,目前有2.25亿城市常住人口没有城市化的户籍,这些群体很难在城市获得社会保障和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着重解决公民的公平待遇问题,如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社会保障和获得平等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城镇户籍改革取得显著进展,2017年户籍城镇化率比2012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正在迅速上升,进入城市的人口也在增加。”王小路认为,户籍城市化的速度应该明显快于常住人口,否则2.25亿无城镇户籍人口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未来如何加快户籍改革?王小路认为,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城市对农民工定居条件过于严格、手续过于复杂的问题;第二,大城市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第三,抛弃旧的户籍观念,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都应享有公平的公民待遇。
近年来,政策层面正在逐步解决常住城镇移民的市民化问题。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进一步调整户籍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完善目前城镇人口5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政策,建立和完善积分结算制度;同时,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制度,并登记为居民账户;居住证制度建立后,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登记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等权利。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除了户籍问题外,还存在盲目的城市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无效占地和城市建设投资过度。“城市建设效率低下,占用土地过多,造成土地大量浪费,容易导致城市丧失提高土地集约度的功能。”王小路强调。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6年,城市人口增加了65%,而城市建成区增加了142%。城市地区的增长率明显超过城市人口的增长率。"一些城市建设投资是无效支出."他说,一些城市浪费人力和物力,大力建设花园城市和形象工程,但与此同时,一些普通人继续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城市化应该把钱花在最前沿,这样普通人就可以享受城市化的成果,而不是浪费在拆除旧城市和建设新城市上。
最后一个问题是土地改革。王小路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应建立规范、规范的交易市场,市场应发挥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平衡土地收益的作用。同时,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基于城镇化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家财政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李阳提出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一是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城市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如建设科学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棚户区改造,降低城市住房空占用率等。;第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同时推进城镇化和反城镇化。这要求在促进城市化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农村振兴;第四,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城镇化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加快户籍和土地改革 促进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