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南昌2月1日电:这个村庄没有“留守”
新华社记者秦红,范玮琪
随着春节的临近,江西省修水县马岙镇黄溪村的许多留守村民都在焦急地等待亲人的归来。村民们说,这里没有老人和孩子。这背后是乡村工业发展的新故事。
村子里6米宽的街道两旁有500多栋房子;各种配套设施完善,全年居住500多户、2000多人。这使得群山环绕的黄河远离城镇,不靠近工业园区或风景区,只有1300多亩土地,这在当地是非常特殊的。
“并不是农村不能留住人,而是旧的发展思维不能留住人。”村干部徐万年说,过去,种5亩蚕的村民年收入只有3000元,怎么能留住人;现在的收入是以前的20倍,所以村民们自然可以留下来。
徐万年告诉记者,10年来,在自主探索和政府扶贫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该村坚持技术、规模、标准化,走上了农业高效之路。过去,蚕桑产业产量低,蚕茧质量差,管理分散,缺乏市场竞争力。现在,该村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了高产桑树,并争取江西蚕种厂以科技支持蚕业。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扩大规模后,该村还成立了合作社与市场连接,每亩受益1万元。
黄西村第一书记沈永刚表示,多年前,黄西村整合了政府的工业扶贫资金和资源,将田地集体建成连片平坦的“网格田”,修建了宽阔的灌溉渠和田间道路,并进行工业分区,以供村民流转。蔬菜、水果、茶等。是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型基地的优良品种,辅以生态种植技术,土地产量高。200多名种植者年收入不到6万元,超过10万元。
“毕竟,土地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我们还采取了延长产业链的方法,让想留在家里的村民能够找到工作并赚钱。”村干部方晓华表示,以养蚕业为例,该村引进外来技术支持,建立了种子生产厂和小蚕厂,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数十个就业岗位,而且每年还增加了近20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目前,该村已建有八家企业,今年将建一家蚕丝被厂。
“在农业和自然景观的帮助下,该村的乡村旅游在过去两年中也得到了发展。”村民方志春说,去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的马坳蚕桑镇项目被批准开工建设。这个村子还在山上种了樱桃树,沿河修建了人行道,并准备修建小电影院。
近年来,在政府实施美丽乡村和农村振兴政策的帮助和指导下,黄西村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黄西村发展总体规划》、《黄西中心村建设规划》和《黄西村产业发展规划》,正朝着高效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服务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方向迈进。
去年,黄西村的集体固定资产达到2000多万元,1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工作。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淼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这个村庄没了“留守”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