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重庆1月14日电:从“被动咨询”到“主动服务”——重庆基层医疗改革的一线经验
新华社记者宋丽
近日,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中心卫生院收治一名心脏病患者。接诊医生立即为患者佩戴远程心电监护设备,并将相关数据实时传输到县医院。仅仅10多分钟,相关的诊断结果出来了,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近年来,重庆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计划,以“加强基层”医疗保健,改善医疗服务,并填补初级医疗保健的不足。
去年以来,重庆市梁平区财政投入1600多万元,提供了彩色超声、dr、救护车等设施设备。
“政府履行医疗职责,保证财政投入,缓解医院生存压力,加强设施设备建设,增强了发展势头。”梁平区双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小红对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所带来的变化有着明显的感受。
医院环境、医疗设施和设备的改善将使群众受益。近日,在接受双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记者看到,许多家长和接种疫苗的儿童可以自己拿号码,有序排队。
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字化疫苗接种门诊刚刚投入使用。对病人来说,疫苗接种更加方便和标准化,因为疫苗接种可以自动编号并按顺序排队。
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建设,打造“城镇15分钟、农村30分钟”的医疗服务圈,实现重庆“被动咨询”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金凤社区,70多岁的周叔叔患脑梗塞,长期卧床不起。一年多来,春晖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曹新伟(音译)每周上门两三次,为周叔叔提供服务。
“你老年人有低蛋白血症。你通常应该注意多吃高蛋白食物,但饮食不应该油腻,否则很容易拉肚子。”曹新伟在为周叔叔清理坏死组织和更换压疮敷料时,会根据病情变化及时提出建议。经过精心护理,周叔叔的病情明显减轻了。
“这些年来,通过加强投入,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地方还在门外。原因是群众不信任。”春晖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鲍表示,要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让家庭医生的合同制服务变得实用、细致是一个重要突破。
大渡口有60多名家庭医生,他们活跃在社区中。“我通常早上在医院看门诊,下午可以为签约对象提供现场服务。”曹新伟说,“不要等病人上门”,而是“为病人提供服务”,这是社区医生的优势。每天在社区里跑来跑去,“曹医生”的名字越来越响,每个人都头疼,都愿意去找他。
变“被动咨询”为“主动服务”方便了患者,基层医疗机构也尝到了甜头。根据患者需求,春晖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了10个面向家庭医生的增值服务套餐,包括中医理疗、针灸和慢性病调理等。“因为医生对病人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增值服务套餐的设计很有针对性,推广效果很好。”鲍说:
建立紧密合作机制,依靠医疗协会做大做强基层医院;共建远程信息平台,让患者“就近”享受专家资源...构建市-区-镇街道医疗网络,使患者能够及时就医,看到好的病情,也是加强重庆市基层医疗保障的重要手段。
在荣昌区吴佳镇,许多病人现在可以“远离城镇,享受专家咨询”。近年来,吴佳镇中心卫生院配备了远程影像会诊平台,通过该平台,患者可以实时与上级医院专家联系,实现科学诊断和治疗。吴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易强表示,依托临床影像、心电接入等信息平台,荣昌区级医疗资源可以辐射到乡镇,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在基层得到诊治。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庞博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从“被动坐诊”到“主动服务”——重庆基层医改一线见闻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