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6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北斗”定位、精确铺轨、机器人手臂组装:熊静城际隐藏智能“基因”
新华社记者丁静、祁
用计算机建模率先“数据启动”,用北斗准确定位机车,用机械臂代替人拉肩膀……记者16日从熊静城际相关建设单位了解到,熊静城际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交通项目,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引入了大量智能元素,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高铁建设的先进成果。
-率先使用计算机建模进行“数据启动”
“计算机场景模拟”和“模块化建设”的使用,使得传统的铁路建设更加强大,也使得未来熊静城际间的“智能高速铁路”有了“更强的大脑”。
例如,充满科技色彩的熊静城际熊安火车站“从头到脚”就是数字化的产物。据报道,从设计到施工再到交付运营,铁路部将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智能设计理念和智能施工技术,并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先进技术。将熊安火车站建设成为中国铁路客运站创新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去年底,北京至安雄城际铁路北京段电气化工程全面启动。在施工开始之前,所有的建筑信息模型已经基本建成,从悬链线钢柱的架设到每条信号线的布置。
——精确定位,精确铺轨
15日上午9时28分,北京至安雄城际铁路(北京段)铺轨工作在北京至安雄城际铁路李营段施工现场正式开始。与以往不同,在此次铺轨作业中,建设者采用了国内铺轨作业中领先的运输调度智能控制平台,实现了运输调度指挥信息化、机车运行实时监控、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化和统计分析自动化四大目标。
中铁十二局集团项目部调度中心主任董传波表示,通过在机车上安装车载定位系统,并嵌入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定位系统,熊静城际铁路可以在实际铺轨作业中准确定位机车在线路上的行驶位置。建设者们还在机车前后安装了摄像头,实时传输机车的运行画面和运行速度,以确保铺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我们在起点建立了一个调度中心,并采用了新的智能设备。每辆车都装有定位装置,监控屏幕上的情景一目了然。”中铁十二局铺轨项目部部长王秀鹏说。
-用机器人手臂代替拉人的肩膀
“传统的轨道铺设需要在人工铺设之前从运输机械上卸下。这次,我们推出了具有“运输+推送”功能的长轨运输一体机t11。这种机器可以拉出500米长的铁轨,直接放在铁轨上,实现“一步到位”中铁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京南项目管理部副主任邓表示,这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解决了现场没有铺轨基地的问题。
在接触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再像以前那样被人拉着肩膀,每个环节都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的。据中国铁路建设电气化局熊静项目技术人员介绍,熊静城际高速接触网的关键设备全部在工厂生产,到达施工现场后进行模块化组装。许多设备安装了机械臂,而不是人力,这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效率。
熊静城际铁路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者们正努力把熊静城际建设成为中国铁路创新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为熊安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服务保障。据估计,9月份熊静城际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放后,北京和熊安新区之间的交通将达到30分钟。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严松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北斗”定位、精准铺轨、机器手臂组装:京雄城际深藏智能“基因”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