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02字,读完约7分钟

外墙斑驳的旧瓦房散布在群山深处。但过去有一个绝密的代号——“902”,它与许多熟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王、邓稼先、陈能宽、郭永怀...

这片位于四川北部山区的土地,曾经是中国核武器研发的基地。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坚持了20多年,中国的核弹小型化和第二代核武器的发展在这里踏上了突破之路。

穿着破烂的衣服开着大车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创业很难。

山上建有几栋红砖外墙的三层楼筒形建筑,房屋狭窄而简单。这是“902”工人住的宿舍楼。“大多数人和家人一起去山里,一栋楼里有八九户人家。”在“902”工作的退休干部李银国(音译)回忆说,在管状建筑附近的空地面上挖了几个坑,并用毛毡围了起来,这是几栋建筑居民的公共厕所。“当时施工任务紧迫,条件有限。住在这里很难。”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验并爆炸。为了战略安全,1969年,国家根据“依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将核武器的研发从青海转移到四川山区。十多个研究机构分散并隐藏在山里。

"当时,每个人都乘上了开往东方的闷罐车."陈,86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第一届毕业生。他曾是“902”研究所的常务副所长。谈到当年的搬迁,老人笑得很开心。“当时没有人告诉我去哪里,也没有人问起这件事。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最高机密。为了国家的事业,就跟着它走吧。”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最初被四川美丽的山川所吸引。但是过了很久,每个人都意识到这里又冷又下雨,有时当他们早上起床时,被子是湿的。“当时,‘902’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生活的地方,青海缺氧,新疆缺水,四川缺阳光。”曾担任某研究所党委书记的欧祖泉回忆说,当时冬天需要储煤,松散的煤被自己变成了蜂窝煤。"从楼下把煤搬到楼上,把火点着,然后把煤灰带回楼下."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山区缺水,靠近“902”基地旧址的村民仍在使用基地工人钻的井。在那些日子里,当每个人都挖堰塘,建菜园时,他们“在工作时转动仪器,在工作后转动锅碗瓢盆”,但他们从不抱怨。“很多都是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哪有受过这种痛苦的?但没有人退出。”陈对说:“当时有些外国人说,我们的原子弹只能听见,没有用。每个人都在坚持!我们必须把这种“竞赛炸弹”的技术放在首位!”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902”所在的区域已经开发了道路网络。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到处都是泥泞的山路。这些研究所分散在不同的峡谷中,其中一些峡谷相隔两三百公里。为了讨论一个问题,需要两三天的时间用卡车聚在一起。即便如此,每个人解决关键问题的热情仍然很高。在王、等一大批科学家的指导和推动下,“白天工作,晚上读书讨论”已成为青年研究者的普遍习惯。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开拓创新

前进

一个小院子是“902”基地的指挥中心。这里的外部标题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曙光公司。“902”的使命是减轻和小型化核弹,使我们的核武器真正形成强大的核威慑力量,维护我们的国家安全,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

在沉重的责任之下,“902”人心中有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在原子弹试验成功的那一年,每个人都在愉快地准备经验总结。谁知道一个新的通知即将到来:氢弹项目将立即启动。”75岁的核武器科学家林告诉记者,氢弹的研究和开发在转向“902”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氢弹的原理与原子弹的原理大不相同。由于技术封锁,没有经验可循。然而,就在原子弹爆炸前的两年零八个月,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原子弹和氢弹空爆炸的试验相继成功,中国的“长刀在手”,而“铸剑人”看得更远。

深谷中矗立着一个深灰色的实验室。尽管这些设备已经被拆除并运往空,但那一年的科研工作痕迹仍然清晰可见。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第一个“大闪光”实验室——“大闪光”,即直线加速器用于流体动力学试验的闪光x光照相,这对核弹的小型化和武器化具有重要意义。“两弹”王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打一个‘大闪光’,你就会死!”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开国元勋已经去世,研究人员已经磨砺了前进的步伐,但他们从未停止。目前,我国“神龙一号”加速器的整体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中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902”基地承担了22次试验的指挥工作。在此期间,中国的核弹被武器化和成型;20世纪80年代,第二代核武器中子弹在“902”基地研制成功,战略核导弹获得批准并定型,形成了一支有效的核威慑力量。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伟大的精神代代相传

参观“902”基地指挥中心时,邓稼先的故居与王的故居不远,内部布局也很简单:在小屋里,除了书架和书桌外,还有一个存放文件的保险柜。“902”遗址保护单位负责人马斌告诉记者,这些科学家的书籍是他们死后由家人捐赠给外界的。此外,故居里的一切都保持原样。“当你来到这里,你会明白,这些献身于国家的科学家们只有国家的事业。”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次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胡,谁赢得了许多荣誉,今年87岁。即使在一些重大场合,他也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布夹克。“我已经习惯了艰苦的日子,902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不能丧失的!”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追求“两弹一星”的精神,艰苦奋斗的背后是团结协作、解决关键问题的集体精神。至今,从事“902”工作的研究人员仍然记得彭焕武归还奖牌的著名故事:1982年,一个涉及原子弹氢弹设计的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参加申请的人一致推荐“两个炸弹父亲”彭焕武为第一名。第一名只获得一枚奖牌,但彭焕武拒绝接受。最后,他说:“我有权在接受奖章后处理它。”我把它给所有的同志!”同时,奖牌上还刻着:“集体收藏,新的一天,新的一天。”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这里的工作可以由一个人完成。专家有专家的作用,工人有工人的作用,而技师有技师的作用并履行他们的职责。”一位在“902”工作的科学家深表感慨:中国的核试验次数仅占世界核试验总数的2%左右,还不到美国的5%,但核试验的成功率和成本效益比却是最高的,这可能是原因所在。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这些年来,我参加了‘两弹一星’宣传小组,在20多年的时间里做了上百篇报道。”陈告诉记者,当他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航大学等机构宣讲时,学生们的热情被感动了,年轻人蜂拥而至地问:“我也想参与核武器事业!我的专业可以吗?”

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前年,我回大山沟看了看。它更茂盛,有更多的实验工作数字和更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林回到了他工作生活多年的深山老林。他进山时种的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

人民日报(01版,2019年5月12日)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以身许国铸长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