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52字,读完约6分钟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这是中国航天的“技术高地”——揭开长征火箭跨越式发展的遗传密码

新华社记者陈芳和胡伟

在天安门门以南大约20公里处,有一个叫“东高地”的地方。

这里看似普通,却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运载火箭研发基地。这里的学校和医院都以“航空航天”命名。

在这里,涌现出了钱学森、任新民等多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从实验室到试验基地,从沙漠到惊涛骇浪,忠于原来的心是坚定的。

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他们培育的长征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飞跃,从一箭到多箭,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近200次发射任务背后的激动人心的故事是什么?跟随新华社记者进入其中,揭开长征火箭跨越式发展的遗传密码。

这里是中国航天的“技术高地”——揭开长征火箭跨越成长的基因密码

梦想:长征火箭在这里诞生

想要大步向前的人不能忘记自己走过的路;不管你走了多远,未来有多光明,你都不能忘记过去和你开始的原因。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那一年,火箭学院成立了。当时,中国的火箭工业几乎为零。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操作人员按下红色的“点火”按钮,长征一号火箭喷出橙色火焰,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缓慢地送上了空.

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以载人航天、探月和北斗网络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发射任务。

1965年1月,时任第五国防科院副院长的钱学森向国防科委提出“制定中国卫星研究计划”,受到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特别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1966年5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其运载火箭被命名为长征一号。

巨星空支撑着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无限向往。作为中国自主开发的第一枚空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承载着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太空梦”。

2019年3月10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发射了300次,其中约三分之二由火箭学院研制。

“长征一号火箭的成功研制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中国人打开了通往天宇的大门。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些努力开发和测试长征一号的中国宇航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明华说。

一个接一个的梦想:火箭的诞生背后有风景和风险

航空航天工业是一个“10000-1 = 0”的事业,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万无一失,万无一失”。

崔芸是中国唯一一位参与现役捆绑式运载火箭研制全过程的高技能人才。他参加了70多场火箭比赛,在火箭诞生之前,他被同事们称为最后一关的“守门人”之一。

500多种装配工具功能多样,技术娴熟,从发动机到螺杆和火箭的结构都在他的脑海中...崔允对制造火箭的痴迷足以将其描述为“如果你不发疯,你就活不下去。”

1990年7月13日,第二捆火箭燃料泄漏,作为最后组装测试的第一线人员,崔芸第一批冲进了应急现场。

在紧急救援期间,崔芸在机舱里连续工作了近一个小时。经过检查,他的肺部严重烧伤,生命垂危。那一年,崔允29岁,是紧急救援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他“救了”自己的命。

崔允因为太虚弱而被调到工艺组。大家都以为他会从此离开总装线,但没过多久,崔允主动申请被调回总装车间,并继续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长征火箭的安全。

从一个小男孩到今天的火箭组装大师,崔允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实践宇航员的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2019年4月2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团巨大的火焰从山上升起,直冲云霄。长征3A系列运载火箭成为中国第一个发射超过100次的单一系列运载火箭。

然而,“长征三乙”,长征三甲系列的第二型火箭,在其诞生之初就遭遇了“难产”。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作为当时中国运载量最大、研制难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火箭,第一次发射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浩现年80多岁,是当时火箭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他清楚地记得,在火箭点火起飞后大约两秒钟,火箭的姿态异常,火箭低下头,偏离发射方向,向右侧倾斜。

根据当时的记录,在火箭飞行了大约22秒后,火箭的头部落在地上,击中了离发射器不到两公里的山坡,然后发生了猛烈的爆炸,摧毁了所有的星星和箭。

对龙乐浩来说,那一刻绝对是他人生的“低谷”。然而,这群宇航员并没有失败,而是顶住了压力,第一次把自己投入到故障检测中。

龙乐浩和他的团队成员用手电筒和蜡烛搜寻了30多个昼夜。最后,发现金铝焊点的“虚连接”导致控制整个火箭的惯性平台失效,火箭根据错误的姿态信号修正姿态,导致坠毁。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短时间内,R&D团队围绕设计、生产和研发管理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种类型和122项测试,提出了44项和256项改进措施。

仅一年后的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再次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上,连续三次成功发射,扭转了中国航天飞行的被动局面。

20多年前,“绝地反击战”终于产生了著名的航天“双五零”——五项“技术归零”标准和五项“管理归零”标准,至今仍在流传。

正如钱学森回国时所说:“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们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梦想:长征火箭将继续在星星之间航行

如果你睡在信用记录里,过去的一切都等于零。探索浩瀚宇宙的未来是长征火箭的舞台。

在新的时代,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的相继完成,第一次飞行已经完成。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瞄准中国载人航天和探月等重大国家战略需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重新踏上新的征程。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明确指出,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发展进展顺利。长征7号和长征8号运载火箭都在按计划开发中,预计将于2020年进行首次飞行。

未来,新一代中型火箭将逐步取代现役的中型火箭,继续提高中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保证中国自主、安全、可靠地进入空室。

“2019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时刻,北斗三号联网、长征五号复飞、嫦娥五号登月,都离不开航空兵和火箭人的支持和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蒋捷说。

“航空航天是一项高科技、高风险和高挑战的事业。中国航天员必须始终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努力铸造金火箭,帮助中国航天在更广阔的星际空间中航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吴说。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这里是中国航天的“技术高地”——揭开长征火箭跨越成长的基因密码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