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6字,读完约2分钟
图为谭昌彪(左一)向记者讲述母亲帮助小红军的故事。
我们的记者崔伟照片
1934年冬天,在遭到敌人袭击后,一个小红军在广东省连县(现连州市)的竹山被分离出来。他穿着短裤,光着脚,浑身发抖。在山上挖竹笋的瑶族村民李、把他抱回家,用草药治好了他。
“家里唯一的衣服和鞋子,我妈妈给了小红军,还给了他米粥充饥。”连州市姚安民族乡天心村村民黄红梅的儿子谭昌彪告诉记者,他的父母带着小红军下山定居,一直生活到解放。
红军长征经过连县时,仍然有许多当地人冒险以各种方式支持红军的故事:
连县的山和路很危险,敌人的哨所很多。带头帮助红军突围的是当地的瑶族人民;
当红军通过敌人的三条封锁线进入连县时,供应没有继续。当地人用茶油、蘑菇、土纸、竹子和木材帮助红军补充物资;
……
为什么在南北长征中,人们总是要帮助红军,并且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群众路线一天也没有出来。心与心的交流是红军队伍的实际行动,给群众一种真实的感受。
冯是连州红军的一位将军。当他回到家乡休息时,他得知自己的同胞被谣言所误导,于是他积极联系村民,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同时,他纪律严明,不拿人民的针和线...这些行为是在普通人的眼中看到的,他们的心里自然会有天平。连州市委党史研究专家黄肇星说:“冯菲达密切联系群众,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连州博物馆的展板上有红军交通官李启才的照片。说起李启才爷爷和红军,将近六十岁的李志标有很多故事。“我的祖父没有文化,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他告诉我,红军是好的。”
李志标从小就和他的祖父住在一起。在他祖父的声明中,红军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清晰:他们是为打击土匪和保护人民财产而献出生命的救世主;他们是与强盗战斗后留下两枚炮弹的战士;他们是默默离去、拒绝偿还的恩人...
红军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强大力量,是红旗挺立的坚强后盾。
“敬礼!”在冯纪念馆,一群少先队员向革命烈士致敬。“这些关于红军的故事是我父母告诉我的,我会把它们告诉下一代。”谭昌彪说:“我们要把军民团结的传统代代相传。”
人民日报(2019年6月22日04版)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瑶族村民用草药为红军疗伤(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