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0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昆明6月26日电:“知止双福”在景颇族山区推进扶贫工作
新华社记者吴小秧、杨静、庞明光
云南省芒市西山乡人口1.2万余人,景颇族人口占92.8%,人均耕地5亩,人均林地17亩,资源禀赋良好。然而,由于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孤立,西山乡发展滞后,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为23%。
帮助穷人应该首先帮助雄心,帮助穷人必须帮助智慧。在精准扶贫中,地方党委和政府大力提倡“智力双助”,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引领农村文明的推进,制定精准的政策解决质量导向型贫困问题。目前,西山乡的贫困发生率已降至5.8%。
激发内生动力,培育特色产业
西山镇毛尖村的景颇族老人曾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和他的妻子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他们的两个儿子辜负了期望。这家人靠务农为生,很尴尬。
2014年,扶贫小组成员来到他家解释扶贫政策,了解发展意图。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体力劳动者,但缺乏技能。扶贫队带着儿子参加技能培训,带他去浙江工作。这对老夫妇在家务农,现在他们有7头肉牛和16头猪。
2017年,Mule经营着一个摆脱贫困的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党的扶贫政策是好的,我们必须自力更生."那个曾经不开心的老人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景颇族聚居的西山乡,光、热、水条件优越,但过去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新中国成立之初,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过去我很苦,甚至不用吃盐。”88岁的景颇族老人董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教村民种地和牛种地,生产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在反贫困斗争中,地方党委和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激发人民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目前,西山乡甘蔗种植面积已超过3万亩,西番莲、澳洲坚果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0元。
营盘村芒梁组的董宝拉是个“大忙人”。他在当地一家糖厂工作,每月收入超过3200元,在家种植12英亩甘蔗,承包一片海滩发展乡村旅游,并与他人合作饲养竹鼠。“糖厂白天上班,晚上去竹鼠基地帮忙。家里的甘蔗只能用来砍。”他说:“当你开阔心胸时,你的口袋就会鼓起来。”
重视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上课铃响时,西山镇营盘民族小学的300多名学生跳起了景颇舞——木脑宗戈。
营盘民族小学有9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中景颇族占85%。为了继承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学校采用了双语教学,民族舞蹈成为学校的课外活动。
“我们这里没有辍学,家长们都在积极送孩子上学。”校长杨安嘉说道。
“教育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走得更远。”营盘民族小学的英语老师石说。他在乡镇从事教育工作已有31年,教过1000多名学生。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走出去,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带出自己的文化。
近年来,芒市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了地方培训。同时,还将一些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送到东部职业学校进行培训,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改变风俗习惯,提高地方风俗文明
对于景颇族来说,红白事件和进入新家是家里的大事。在过去,酒和8到10道菜一起上桌,米酒、啤酒、饮料和香烟是宴会的“标准”。"家庭少的人会被所有人看不起."西山镇营盘村Parsoft集团的领导雷乐农说。
自从扶贫以来,这样的“标准”已经消失了。今年五月,牟碧的小女儿结婚了,桌上只有六个菜,烟酒都没有。“这一次,我只花了一万多块酒,比往年至少节省了一半。”说木笔栽了。
过去,景颇族虽然贫穷,但他们在“烧酒”、“婚丧嫁娶”等方面花费很多。新中国成立前,景颇族每年花费总收入的50%以上来祭鬼。
近年来,西山镇景颇族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对入新房人数、红白喜宴人数、菜肴数量等做了详细规定,以引导群众改俗。
"改变风俗习惯使群众精神焕然一新."芒市扶贫办主任杨善斌表示,通过在农村倡导节俭,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投入精力和资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
[我要纠正错误]责任编辑:齐修养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志智双扶”促景颇山乡脱贫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6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