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540字,读完约19分钟
陈滞冬读库▼推:年12月,《嵇康之死》作为当年读库的最后一本小册子出版 坎是魏晋时代的传奇人物,会做诗,会打铁,会弹琴,惹司马家受害。 他死后被归“竹林七贤”,在后世的想象中成为流浪形骸的名士 现代书画家、艺术史家陈滞冬是嵇康的精神知己 在书中,他试图扒开坎雾,坎不盲从权威,发挥合理的生活习惯,再现这一艺术史和文学史美丽的失败者。 他认为嵇康身上珍贵的是“先觉词,是将来的觉者”。 这是把自己事先意识到的东西传达给子孙,相信当时的人不感觉也不能理解,但我相信后面的人能理解自己。 本论文对陈滞冬先生的自读库采访 坎的毁灭说明了他存在的价值。 中国文化史上有那么多有个性的名人。 你为什么要写坎? 陈滞冬:嵇康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特殊的身体 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只能活到40岁,但他一直被文人歌颂,是精神旗帜般的人物,成为后世几乎所有文人仰望的目标 坎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是他的性格,二是他的创作,最重要的是他死的方法,这些是他死后一千多年敲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 坎对我的魅力从年轻时就开始了,几年前我以为必须为他写点什么,拿着笔写了这本小书《坎之死》。 读库:坎的气质吸引你吗? 陈滞冬:首先,嵇康是个崇尚理性的人。 在中国以前流传到社会上的这种理性思考不足,感情上使用事物的地方很多,坎的个性中最重要的是他非常理性,不盲从,做很多事件不遵循现有的成见和社会公认的标准,他是自己的 就像苏格拉底说的,不凝视的生活不值得。 嵇康就是这样的身体 他是不断凝视自己的生活,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 我们说坎是个失败的英雄。 他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没有达成自己想度过的生活目标,但他指出了方向和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可能会被社会压垮,被当时的制度撕裂,但只有它的毁灭,其有意的破坏,反而表明是最有价值的生活习惯。 读库:那是什么样的生活习惯? 陈滞冬:他不依赖权势,不依赖社会大众公认的模式生存 他认真选择,看给人带来许多便利的生活习惯是否会危害我们的人格精神,他更重视精神的完善,人格的独立和尊严 这在他所处的时代,在公元3世纪的中国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文化古老,春秋战国以后,整个社会逐渐进入大统一独裁状态,独裁程度有时又深又浅,但整体趋势是社会阶层和运营方法逐渐固化,这些一般是通过压制个人的基本权利实现的 有时这种压迫非常严重,在嵇康时代已经达到了严重的水平 魏晋时期,嵇康主张的这种生活习性选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说自己认定的生活习性和目标,一定要重复好几次 如果不顺利也可以的话,“请用先觉语称呼将来的觉者”就是把自己事先自觉的东西,即使当时的人感觉不到,也要传达给后面的人。 但是他相信后面的人会理解他 读库:你觉得嵇康这个生活习惯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发? 或者,我们可以选择他这种生活方式吗? 陈滞冬:其实,我们现在选择他这样的生活习惯比较简单。 社会一直在进步,现在选择这样的生活至少没有生命危险 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生活质量,但我永远活不了你。 现在我们谈谈坎吧。 一是我们向他致敬,二是他向我们暗示了什么。 比如,皇权专制时代最大的问题是思想和社会体制方面的专制,现在我们的问题几乎不存在,但其他专制还存在 比如,我们容易被金钱独裁,容易被物质独裁,那是对我们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形成的压迫,其实很严重 因为现在是资本社会,物质、金钱有很强的专制力。 这种力量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做出更合理的评价和选择来帮助我们面对生活 嵇康像、东晋墓出土的画像砖拓本《竹林七贤》的神话挡住了嵇康读库。 你眼中的嵇康和“竹林七贤”和普通人想象的有什么区别? 陈滞冬:人们常说的“竹林七贤”就像现代西方的嬉皮士,以喝酒吃药、放任自流的姿态生活,而嵇康,整个竹林七贤是东晋以后我们创造的神话,这与嵇康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 坎自己平时可能不怎么喝酒,但他有很长的复印件“家戒”。 其中,我警告儿子一定不要喝酒。 至少不要喝多了影响自己的行为。 阮籍与嵇康不同,阮籍自出生以来就位于政治漩涡的中心,他喝酒是为了避祸,逃避政治压力 坎对政治没兴趣,他不是真的假装有趣,不是假装有趣,阮籍是假装有趣,假装有趣,这是我们很清楚的。 问题是,坎对政治没兴趣,政治对他有趣,所以他不太离得开,很难逃走。 坎因结婚与曹魏家有关,他太太是曹操的曾孙,他们结婚时曹氏失势,但在那个特别重视看门的时代,他与曹家无关,坎又有名,有才能,对统治者司马家来说很可怕 这是政治残酷的地方,不应该讲道理,没有道理 他逃避了权势,也逃避了经济剥削,想活到夹缝中,但这种生存确实很有魅力。 你以他为师,看见秀、吕安有3000名学生追随他,吕安还从1000英里外跑来,在山林开垦土地服从他这种替代的生存方法对统治者来说是最可怕的 那么政治怎么办,那个朝廷怎么维持呢 坎被诛杀的最实际的罪名是“负才乱群惑众”,有才能,扰乱大众,诱惑青年,这和苏格拉底的罪名一样。 这种人和他们的社会影响很大,对所有统治者来说都是可怕的事件 读库:嵇康的朋友和敌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陈滞冬:他的朋友和他的敌人都是当时最杰出的,最棒的人。 跟随他的两个人——向秀和吕安,当时也很有名 向秀是有名的哲学家,吕安被杀了,然后像嵇康一样对待吕安,没有一个人拯救了很多关于嵇康的材料,所以几乎看不到吕安的历史资料,只留下很少的话。 他完全淹没在历史中,当时吕安和嵇康同样是有名的人 坎最重要的敌人是司马昭,还有钟会。 这两个人在坎的时代是最高统治者,也是想杀坎的人。 他的微信其实比较简单,他自己是个又深又简单,生活很安静的人 司马昭杀了嵇康和吕安,对表演几乎不能用这样的方法生活。 他向司马昭表示了投降的姿态,这在当时并没有让他冒生命危险,但另一方面在表演中也没有给我们留下很多故事。 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精神上,他没有被杀对他来说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坏事 秀最重要的着作《庄子注》,被郭象剽窃,到了唐代他的书就丢了,剩下的只有郭象的版本。 经过后世的研究,郭象确实剽窃了向秀,但向秀的书失传了。 我现在只能看到郭象的书。 我们知道上面有向秀的复印件,但具体情况不清楚 另外,向秀在嵇康去世那年冬天,写了《思旧赋》,仅100多字,是《文选》中篇幅最短的赋,但流传于千古。 《思旧赋》中两次提到嵇康临刑前“顾日影弹琴”,这一非常戏剧性的事件,当时确实发生过,这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魏晋时代和之后的明清时代不同,那时对学者的尊重和礼遇直到死都存在 当时有句话叫“吊生送死”,这个身体被杀的时候祭奠他,可以向他表达我的心情 即使要死刑,我们也可以当面向囚犯道别。 设立仪式,表示我们永远记得你。 你犯了死罪,但我们的朋友关系还存在,慰问生者,向死者告别是统治者不干涉的。 但是,由于后来与股票挂钩,专制更强悍,即使说越来越严格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嵇康《与山巨源的绝交书》嵇康、《广陵散》和打铁读库:嵇康这样迷人的物体,多才多艺,他有那些重要的创作和成果吗? 陈滞冬:其实我一直把嵇康看做艺术家 他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艺术家,他的成就首先体现在音乐中,他为琴音乐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贡献 从东汉蔡邛到嵇康这几十年来,中国古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制、体重和内在的音律逐渐定型,嵇康以后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康是个优秀的演奏家,这是一方面 而且,他是个优秀的音乐理论家,写着非常重要的音乐论。 例如,他最有名的“声音无哀乐论”论述了声音的本质没有感情。 我们被这种音乐感动是因为把自己的感情注入了音乐。 他这种说法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论 当时最流行的音乐理论是儒家的音乐理论,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人生、社会风气与伦理道德有密切的关系,所有的声音都体现了象征、含蓄或这方面的拷贝。 坎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我们注入音乐副本后,那有什么感情,本身就没有感情。 这个看法很先进,可以说古代音乐理论是伟大的进步,至今为止我们有必要就中国音乐史谈谈这个理论。 除了古琴音乐,整个中国音乐都受益于他开创的这个理论 东汉陶抚琴俑,四川博物馆藏读库:说到嵇康的古琴演奏,我们可能会想起他最后一次在刑场演奏的《广陵散》 你在书中提到《广陵散》在中国是一首很特别的古琴曲,有失去的传说经验,它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陈滞冬:《广陵散》这首古琴曲很特殊。 第一,它太长了,既不是现存古琴曲中最长也不是次长,全曲演奏结束大约需要47分钟。 第二,是唯一有故事背景的古琴曲,属于非常罕见的叙事音乐。 中国音乐的大部分是标题音乐,与历史和故事没有太大关系或只有单纯的关系 《广陵散》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故事,可以追溯到嵇康时代前几百年的战国时代,主题是聂政报父仇,刺杀汉王。 当然,这个故事经过历代改编,与司马迁所记载的版本大不相同 聂政悲惨的复仇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逐渐变形到嵇康的时代,最后成了这首曲子所叙述的情节。 无论是以感情为导向还是艺术境界,《广陵散》都是非常特殊的古琴曲,绝对不是唯一的 嵇康以前流行过“广陵散”,但不太引人注目 嵇康喜欢这首曲子,所以反复演奏,最后在临刑前也弹了 嵇康因为让所有人都关注,所以大大提高了这首曲子的知名度,一直流传到几百年后。 这几百年来中国历史上独裁制度加强了几百年,之后大家对这首曲子产生了选择性的排斥,它充满了杀伐之声,感情激烈,批评故事血腥。 元代以后,几乎没有人能弹了,曲谱只保存在朱元璋儿子朱权编撰的《魔法秘谱》中 直到20世纪50年代,管平湖等人通过古琴的打谱技术,让天日再现了《广陵散》的乐曲 但是,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不一定是嵇康时的版本 琴是非常特殊的乐器,所以它的曲谱只记得音高和指法,不记得节奏,所以那样的话,同样的曲子各自演奏也有差异。 多亏这样的机制,才能保证这首曲子一个接一个地更新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很好,给演奏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但从保留琴曲的立场来看是不自然的。 坎演奏的原声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那成了尖叫。 唐《大圣遗音》古琴读库:嵇康对“广陵散”之情有独钟的理由是什么? 陈滞冬:第一,我觉得和他的身世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广陵散》是古代忍者和剑客的复仇故事 这个故事可能和嵇康本人的身世有一定的关系,但资料太少了不清楚 古书记载,他们的嵇家祖是浙江绍兴人,避仇从南方逃到北方 我不太清楚中间发生了什么,但我决定避仇 第二,坎选择的职业是铁匠 当时冶金和锻造是最先进的技术,高科技 这个职业和哪个剑客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他的性格和对社会的看法有关系 坎是个人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他对这种独裁的压迫很敏感 他选择的这首曲子背后有对独裁统治者的复仇故事,也许有他的精神寄托,但至今不清楚这是怎么样的,但我只知道他真的喜欢这首曲子 读库:刚才说有趣的话是坎打铁,他选择打铁是出于什么想法? 陈滞冬:我认为首先是与土地无关的事业 在他住的3世纪,中国人是农民还是官员,农民当然是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官员就固定在朝廷上了 他打铁的最大理由可能是这个职业给他带来的自由度 其次,当时的铁制品非常重要,他做的是社会的必需品。 由于汉代铸铁和锻铁技术已经很普遍,汉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依靠这种技术 铸铁可以制造农具和武器,提高生产效率和战斗力 当时的锻造技术被称为渗碳炼钢法,反复锻造铁使碳渗透,渗透后成为钢。 虽然是手工技术,但当时确实是先进的技术 东汉时期这种成熟先进的炼钢技术随着汉政权管制的崩溃散落在民间,嵇康住在当时冶金铁工业的中心地区,因此他有掌握这项技术的地利 他在山阳县家的柳树下,“引流水围着”很可能是引流水来冶金铁,利用水力驱动鼓风机提高炉温,容易打铁 所以,坎不是纯粹的文人,他精神非常强悍,思想也合理,能打好铁,这些结合成了完美的坎。 另外,他是个漂亮的男人,很漂亮,一米八多,雪白,但不修边幅 冶金图,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拓本汉代冶金用水排复原图在《文革》中读书看画。 你是在红旗下出生的一代,但好像和那个年代普遍的年轻人不太一样。 比如,当时你认识蓝色的时候,去乡下工作的间隙可以去镇上读书,共享吗? 陈滞冬:我父亲是资本家,但我们家是艺术家,母亲是川剧演员,以前的生活条件比较好。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58年以后,我们被赶出住的大房子,搬到贫民窟的院子里。 我觉得住在那个院子里,和周围的同龄人格格不入,所以总是和学校的同学一起玩,找书。 “文革”以前,中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是这样 在《文革》期间我读了很多书。 因为当时很多单位的藏书被造反派破坏或出售,书到处都是。 那时我读了很多外国小说,也有一点哲学书。 我还没去乡下的时候,父母被困在牛棚里,没有人管我,所以我在社会上玩,和人学拳头,练习武术,找书。 大致在1968年12月,我在同学家玩。 他哥哥突然问我要不要学画画。 以前我从没想过这件事。 那时,突然在眼前闪现,答应马上学习。 他说。 那我明天带你去老师那里。 第二天,他带我去江汉路三十七号见陈子庄先生。 我去了他家,其实我不擅长他的画,我觉得他画的和我看到的完全不同 但是他的生活状态深深地吸引了我 当时社会因文革而热闹,各派系因战争而忙碌,街上到处都是推广标语和高音喇叭。 在陈子庄老师家,他对这些社会时事一言不发,谈论历史文学的诗歌哲学,进入了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以为这是我要生活的日子,所以我每天都去找他 库:“文革”知道蓝色的情况,如何自由读书学习绘画? 陈滞冬: 17岁那年,我必须把仁寿县藉田镇(后来回双流县)的红花乡当农民,那个地方在岷江旁边,交通不便 听说民国时期这里山高林深,长年土匪和游击队员出没,没有居民 1949年以后,附近一带出去闯世界的人们分田回来,把他们安置在这里,在人民公社时期才组成了生产队 队长叫赖。 数数烈士的家人。 球队有最高的权威。 我下乡以后和他关系很好 生产队的很多人年轻时在外面跑江湖,见识世面,狭隘的想法变少,知道世事无常,变得宽容,对我们的到来,当时推广的语气没有认真对待。 除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其余的事,几乎不听 在这种放任的情况下,我经常回成都读书 后来,我从农村调到父亲所在的单位文化局,办理回城市的手续时,他们不认识我了 从十几岁到二十多岁,我就是这样长大的 1969年夏天,知青朋友们的告别照片(前排右陈滞冬) 1970年代初知青们(后排左四是陈滞冬)的读书库:跟着陈子庄学画画,和学校的教育不一样吗? 陈滞冬:非常不同。 他也说了。 “不能像在学校教的那样准备教案上课。 画画是上课。 “我先看他画画,然后也去写生,最后他重写成了我画的草图。 那是1971年,1972年,还保留着一点当时的速记,至今还有这个东西。 我朋友在古董市场买了还给我。 中国画有非常重要的问题。 明清以来,画家和自然的联系被切断,大部分画家画的是概念,陈先生最大的功劳是让中国画再次自然面对,这是他的精彩之处。 陈子庄一般上午画画,午饭后经常出门,在街头咖啡店喝茶,拜访朋友,在公园写生。 陈先生心脏病的症状很明显。 外出总是坐在我自行车后面的架子上,我推着走。 在那几年里,我们几乎没有见面的日子。 我们经常边走边聊。 当然,我听他的艺术故事,说说他以前的经验,评论古今画家的得失,谈论文学和历史。 1972年陈子庄写陈滞冬速,我在短时间内清楚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和现状,迅速进入状态,专心学习中国画,第一有助于与陈先生的对话 在《论语》中,说是当时的孔子老师教学生的,但并不是说教这些学生读了多少书。 只是,很多学生多年来都在记载“从丈夫的孩子那里游泳”。 那时我的学习和这个一样 后来我想多听陈先生的话,把他的话记录下来 从1973年初开始,我一边和其他几个学生听一边做笔记,一边看老师写记录稿 我手里的这篇记录稿,后来成为了写《石壶论画语要》的主要资料 这本书于陈先生去世十年后的1987年出版,影响了许多中国画家 也许我当时在学习画画,陈先生可能以为ruzi能教。 有一天,他对我说。 “学画画对你来说很容易。 重要的是读书。 没有文化的人不会画中国画。 “当时我在哪个系统读书? 初中毕业一年就辍学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像一根棍子 后来,他给我介绍了几个老师,自己带我回家。 多亏他的努力,这几位老师不顾文化大革命中险恶的文化和政治环境,定期在他们家上课 读库:那时老先生们是怎么上课的? 他们有什么故事? 陈滞冬:这些老师中有胡瑞昌、胡瑞祥。 两人是亲兄弟,曾经在中央研究院学习,当过胡适的助手。 我到胡先生家的时候,两个胡先生因生活艰苦而离婚,两个兄弟互相依赖,住在同一个房间里。 这个房间漏风,前室有八仙桌,只有三条腿,另一条腿由一捆红砖支撑 大胡先生的讲课重点是历史和古文辞,主要从《史记》《汉书》《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编纂》《中华活页文选》和王力《古代汉语》中选材 胡先生主要讲述诸子哲学和历代思想家,选择了《老子》《庄子》《左传》、王阳明、张载、黄宗羲等著作。 更罕见的是,小胡老师在课堂上还接触了康德、黑格尔的学说,使我大开眼界 一般来说,两位胡老师先指定要讲课的情节,然后回家抄笔记全文。 下次去的时候,老师拿着书说话,我拿着手稿看,有问题的话随时问笔记本。 直到今天,我一个人闭上眼睛沉思,想起当时胡先生在简陋房间里的情景,师生坐在那张折断腿的桌子旁边,一边关注往来于室外的人中是否有居民委员会的积极分子,一边关注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古今中外 “文革”后,1977年转入成都王建墓文物保管所(后永陵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1983年,我只有中学学历。 我也遇到了“文革”,一年初不是中学毕业生,而是以同等学力报考了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 这些学习和工作机会,有我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本质上是两个胡老师给我的,他们的教导让我真的像陈子庄说的那样,知道“没上大学就达到了大学毕业生的水平”。 1978年,南京六朝陵石刻(左为陈滞冬) 1980年代初,陈滞冬在博物馆工作照片1980年代初,陈滞冬研究古画陈滞冬,1951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是画家、书法家、艺术家、自由作家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文学硕士毕业 出版了《陈滞冬画集》、《陈滞冬书法集》、《石壶论画语要》、《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张大千谈艺录》、《图解中国艺术史》、《中国书道学论萧提要》等着作 在北京、成都、兰州、太原、南京、杭州、台北、巴黎等地举办过个人展览 ▲回答者:陈滞冬采访,整理:樊拔群原题:“他的死说明了他的价值”原文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艺术史家陈滞冬谈嵇康:他的死说明了他的价值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8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