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36字,读完约14分钟
【编者按】本文是《一战百年启示》的第二篇,回顾历史,一战的爆发不能说英德两国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 战前的德国就像是想维持现状的新兴强国,英德矛盾也没有我们一直想象的那么激烈,在一战爆发前几年也缓和了。 这样一来,“茨基迪斯的陷阱”无法解释一战的爆发。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德国最终挑战了一战? 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多级体系中大国关系的多与杂,以及国际体系发展的主轴,真的能概括为新、旧强国之争吗? 当地时间11月11日,英国纽卡斯尔纪念了一战结束100周年 视觉中国图的新兴强国和老牌守成强国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战争,这是国际关系史上多次出现的现象 近年来,历史上的新老强国之间(特别是“代表性”的老品牌强国和新兴强国之间)的战争常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因为古希腊历史家修昔底德在其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将雅典和斯巴达的这场战争描述为新老强权的对抗 今天提到的许多问题之一是中国和美国是否会陷入“茨迪德斯陷阱”。 对这种问题的探讨当然对历史经验的检索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方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为止的10多年的英德关系是被提及最多的例子 今天,如果我们说“茨基迪斯的陷阱”,通常首先考虑当时英德的矛盾,考虑一战 根据流行观点,战前,德国是典型的谋求现状变化的新兴大国,英国是典型的谋求维持现状的老品牌强国或霸权国家,英德兵荣见面的战斗是英德之间“修昔底德陷阱”的典型表现 但是,存在上述观点和偏差; 或者,围绕一战的历史范式和关于“茨基迪斯陷阱”的主流认知有很多不一致之处 关于这一点,我首先谈谈以下三点。 当时的德国是想改变现状的扩张性国家吗? 在日常理解“茨基迪斯的陷阱”时,新兴强国经常被认为是“改变现状”,甚至是通过战争改变现状的扩张性国家 今天很多人也是这样看待一百年前的德国 但是,当时的德国被认为是新兴强国,整体上似乎是“想接受现状”或想维持现状的国家。 至少,其挑战现状的强迫度远远弱于今天人的认识 德国挑战一战往往被认为是其挑战现状扩张性欲望的典型体现 德国为什么开始一战? 最常见的解释是,当时的德国发展迅速,成长迅速,但作为以后的新兴强国,市场、原料产地、投资空间比英法这样的老品牌大国多,因此心理不平衡,通过战争改变现状,谋求扩大,越来越多的市场、市场 但是,这种观点现在在国际学术界基本上被抛弃或边缘化了。 这是因为很难解释上述经济需求是当时德国的第一次动机。 让我列举几个理由 1、战前德国有着发达的对外经济联系,但大战破坏了这种联系,破坏了与之相关的德国已经拥有的重大经济利益 原材料进口在德国进口中所占的比例在1913年为57%,对外贸易在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在1913年接近4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德国作战的英法俄都属于德国战前最重要的贸易对象国。 2、一战前夕德国经济形势正在上升或改善,但经济好转时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战争是违反常识的 德国的出口在1907年到1912年之间增加了31% (进口为22% ),1913年基于1910年增加了30%左右 3、第一战前德国在第一工业产业中具有强大的特征,这意味着德国可以不经过战争而通过和平的经济竞争,或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 在钢铁、造船、机械制造这一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兴起的第一工业部门中,对于当时德国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代表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化学和电气产业来说,德国公司的竞争力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4、第一战前德国具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这也非常有助于德国在和平的经济竞争中占有优势。 从诺奖创立于1900年开始,到一战发生为止,德国是世界上获得自然科学类诺奖最多的国家1910年,世界上出版的科学文献中约40%是德语文献 5、战前,德国拥有世界上素质最高的劳动力,这也非常有助于德国的和平经济竞争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现在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世界闻名的重要原因,但战前已经是世界第一。 1913年这一年,德国各高等技术学校毕业的工程系学生比英国所有大学毕业的工程系学生多得多19世纪末,德国文盲率只有5%,远低于英国,尤其是法国。 6 .在上述背景下,战前德国经济界的许多巨头对经济前景有良好的期待,认为维持和平对德国经济更有利。 “钢铁大王”史坦尼斯在一战前夕断言,只要和平持续,德国就毫无疑问掌握欧洲的经济主动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周,大银行家瓦伯格与皇帝威廉二世共进早餐时也致力于维护和平。 理由是只要和平持续下去,德国每年都会变得更强。 7、极其重要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1914年6月28日,之后的一个月是大战到来之前的风雨即将到来的阶段,但根据今天看到的关于德国最上层决定的资料和其他史料,德国领导人认为经济 换句话说,“嫌疑犯”在这一点上是“零口供” 综上所述,至少当时的德国首先从经济需要出发,不能说想通过战争改变现状 从其他方面来看,也有几个理由认为德国像维持现状的国家 现在国际学界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首先源于列强在欧洲内部而不是海外的矛盾 在欧洲,德国试图维持德法之间领土的现状,试图从德国回收阿尔萨斯洛林的是法国人。 为了给欧洲领土的现状带来巨大变化,法国似乎是现状的挑战者 巴尔干地区被认为是战前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巴尔干,但德国在战前倾向于维持巴尔干的现状,俄罗斯对该地区更具攻击性或扩张性 一战前夕的英德矛盾那么突出吗? 既然战前的德国是接受现状的国家 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首先必须回答:一战前夕的英德矛盾确实严重到让战争一触即发吗? 根据“茨基迪斯陷阱”的流行理解,第一新兴强国和第一老品牌强国的矛盾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的战争发生是相互矛盾,越来越激烈的结果 今天,人们对战前英德矛盾的认识也很普遍 但是,这也有夸大的嫌疑 当时的英德之间确实有明显的矛盾,如果这是三个方面的话 一个是海军竞争问题,德国海军的迅速发展被英国认为是重要的挑战。 二是包括殖民地问题在内的海外利益竞争问题,比如非洲和近东第三是欧洲内部的地缘政治问题,这主要是担心德国会在欧洲发动战争,从而获得欧洲的霸权。 德国方面期待着在英国可能发生的欧洲大战中保持中立,不要援助俄罗斯。 英国方面一直拒绝中立的承诺。 英国作为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对欧洲采取了长期平均的政策。 也就是说,防止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个大国主导欧洲,战前英国对欧洲的主要目标是维持平均局面下的和平。 另外,我们必须看到制约当时英德矛盾迅速发展的因素也不少 只对英国方面,有以下要素 英德之间的经贸关系密切,两国在欧洲互为最大的贸易对象国两国属于日耳曼民族,属于新教国家,两国王室和贵族集团之间基于结婚和血缘的亲缘关系很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国内的亲德感情并不少见 英国对欧洲采取了长期平均的政策,英国必须防止德国太强,太具攻击性,防止位于中欧的德国太弱,没有起到平衡其他大国的作用, 英国国内也包括决策层,即使德国是威胁,和平时期对德国的压迫和孤立“太重”,事情也极其相反,也有可能让德国人为了对将来的悲观而冒险,选择战争。 从19世纪末开始,在自身相对实力下降、其他国家崛起、英国挑战上升的背景下,英国的基本政策是谋求谅解、合作、回避的激烈对抗,1902年的英日同盟、1904年的英法条约、1907年的英俄条约都是例子 至少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中后期开始,在产业革命完成、议会改革推进、自由贸易推进等背景下,英国的对外政策越来越受到“过激派”思想的影响。 后者主张限制军备支出和采用武力,将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国内福利,提倡与以前传达的外交不同的国际合作,尊重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从1906年开始一战时,在英国执政的是自由党(激进派在该党内有很大势力),该党比保守党更关注国内问题,不想提高民众的福利,也就是说在对外关系和军备上消耗太多精力。 英国和俄罗斯在1907年签订了协定,几乎结束了两国间几十年的对抗,但英国国内对俄罗斯的担忧很多,战前的2、3年间英俄在波斯的战斗也变强了 由于这些因素,战前英国对德国采取了以维持和平为目标的刚柔相济的政策,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 今天的人经常认为战前英国和法国构成了“协定国”集团,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对抗。 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英国担心如果自己和法国过于亲密,德国可能会更加危险,法国可能会对德国更具攻击性。 英方没有建立英法同盟关系,和俄罗斯几乎没有真正的军事合作。 英国方面还避免让德国人认为英国和法国俄罗斯是“铁兄弟”,公开采用“协定国”一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十年间,德国海军的强力扩张是英德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英方曾经试图以德国在海军问题上向英国让步为英国在殖民地问题等其他问题上向德国让步的条件,但1911年以后,德国海军扩张的 随着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显示的战争风险日益严重,英方要求改变方法,在海军问题的情况下搁置其他议题以缓和英德矛盾。 这样,在一战前的两年里,英德矛盾反而明显缓和,双边关系反而进入了十多年来的最佳时期:英德海军的竞争正在缓和。 双方还就海外好处问题达成了重要的妥协 例如1914年春(一战开始仅三个多月),英德签订了关于中东的重要协定,与今天土耳其到伊拉克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比较,划分了彼此的势力范围。 两国高层相继发表了对英德关系改善表示赞赏的发言 与此相关,德国对英国在未来的欧洲大战中保持中立的期待也在提高(虽然后面的情况表明德国人有很多想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下所述,至少在战前的两三年里,德国和法国特别是俄罗斯的矛盾不是英德的矛盾,而是与俄罗斯的矛盾是国际关系中更重要的矛盾 当地时间11月10日,法国总统哈曼斯·威列科夫迎来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的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前往阿尔萨斯地区,出席阵亡士兵的纪念仪式。 视觉中国资料一战的第一源于两个新兴强国之间的矛盾。 德国不像改变现状的扩张性国家,战前的英德矛盾并不那么激烈,为什么德国应该对一战承担最大的责任? 以前流传下来的“茨基迪斯陷阱”的概念,聚焦于某新兴强国与某个老品牌强国或霸权国家的对抗 但是,国际体系有很多强国,新兴强国也往往有很多,决定国际体系根本变革的是新兴强国之间的竞争,而不是新旧强国之间的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源于两个新兴强国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德国和英国这两个新老强国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新兴强国之一是德国,另一个是俄罗斯 俄罗斯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欧洲国际政治舞台的重量级参加者,直到战前都是欧洲国际关系的大主角 因此,战前的俄罗斯习性被认为是典型的老牌强国。 但是,俄罗斯是欧美列强中最后完成工业化的(苏联时代),发生一战的时候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但此时工业化的速度很快 俄罗斯本来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丰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或实现必须使国力大幅度上升,之后苏联的国力和世界地位就是实例 一战前夕的两三年间,对工业化背景下俄罗斯力量的迅速增长,表示肯定、赞赏和恐惧的国际舆论不少 某强国判定“老字号”还是“新兴”的标准不是过去的履历,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国力变动曲线,一战前夕的俄罗斯应该被视为新兴强国 根据现在国际学界的特点观点,德国发动一战的主要原因是对法国特别是俄罗斯力量上升的担忧。 在德国决策层,随着俄罗斯力量的增加,德国和两种对抗方法俄罗斯的力量对德国越来越不利,德国有可能首先受到法国的攻击,那么,比危险的步骤接近更强,更早发动“预防性”的战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的决策层,主张德国为了剥夺经济利益而发动战争的发言很少,但很多发言表达了对俄罗斯力量增加的恐惧,认为德国应该尽早发动预防战争 例如,贝特曼首相说:“未来属于俄罗斯,越来越成长,成为我们巨大的噩梦。” 他们在波兰战术铁路建成后,我们的地位将动摇 总参谋长毛奇说:“继续等待意味着我方的机会越来越小。 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增强到2、3年内无法应对,德国多少应该在匹敌的时候发动预防战争 威廉二世说俄罗斯的战备计划可能是为了在1916年攻击德国。 现在就进攻可能比俄罗斯准备完成前好吗? 如果每个人都不认为俄罗斯和法国致力于让我们早日打仗,我们就必须采取适当的反体制措施,应该被送进疯人院! 对这些决定者来说,德国预防战争的出发点是“维持现状”,是为了防止法国将来“破坏现状”,首先是以维持德国安全为目标的防御性战争,尽管德国采取了攻击性手段,但在开战后仍是对手 与此相关,德国对大战的爆发负有主要责任,但关于德国引起一战的动机,也有人指出,是否依然被认为是考虑“维持现状”的国家? 所以,一战的发生主要源于德俄这两个新兴强国之间的矛盾,源于对先实现工业化的德国后实现工业化的俄罗斯的担忧。 在这个优先顺序上,即使把德国看作是俄罗斯之前的老牌强国,把俄罗斯看作是德国之前的新强国,也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样,一战的发生可以说是新老强国之间“茨基迪斯陷阱”的重要体现,但这种“陷阱”存在于德国和俄罗斯之间 用旧习惯把俄罗斯看作旧品牌的强国,把德国看作新强国的情况也是一样 如果认为霸权或准霸权国家(例如当时的英国)与新兴强国的战争是“茨基迪斯陷阱”的典型形态,那第一场源于德国与俄罗斯矛盾的战斗依然是“非典型”。 一战爆发后,德国利时和对法国的攻击威胁到英国的重要利益,英国决定向德国宣战 这被认为是英德之间“茨基迪斯陷阱”的体现,显然不是一战发生中的主旋律 结语鉴于上述三点,总体来说,一战的发生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典型表现,至少不是英德之间“修昔底德陷阱”的典型表现 无论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历史研究,研究者们都必须越来越关注国际系统特别是多极系统中大国间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关注新兴强国之间的关系。 新兴强国与老品牌强国或霸权国家的关系不一定是国际体系发展的主轴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一战百年启示录|为何“修昔底德陷阱”无法解释大战的爆发?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