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65字,读完约13分钟

作者祖父的退休证 从1964年开始重庆嘉陵机械厂陆续派遣了大批员工到全国各地支援三线建设 祖父于1966年作为业务核心被派遣到山东省县蒙山区的小三线公司山东民丰机械厂,祖母和家人其后相继进行 直到1983年,全家人都回到了重庆 三线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大的战术计划。 在家里,是零碎的柴米油盐 在大时代的洪流下,普通工人的家庭,就像汪洋里的小船,从西向东,从东向西,冷暖人生,甘苦 祖父的工作调动是祖父夏云辉1913年出生的,出生在重庆沙坪水库区土主镇的人 1920年出生,比祖父小7岁的祖母杨明华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四川乡下进行了强制征兵(重庆长期是四川的一部分,从祖父祖母这一代来看,我们是四川人)。 根据家庭以前的传统,本文故意不区分四川和重庆 )三丁抽二,二丁抽一,一家都免不了 唯一的例外是,如果家里有在士兵工厂工作的工人,全家人都可以免除抽丁 年轻的祖父在土主镇的老家担任保长,看到同乡的亲戚和朋友被带到拉丁,妻子离开,心里受不了 除此之外,家族兄弟很多,难免被征召入伍 为了保护家人的兄弟们,另外为了不做拉丁美洲的“造罪之路”,1938年,25岁的祖父进入重庆嘉陵兵工厂(现在的中国嘉陵集团的前身),成为了压榨工。 那时嘉陵兵工厂是国民政府内地最重要的兵工厂之一,工厂工人的社会地位很高,收入也相当稳定。 20世纪40年代,祖父在嘉陵兵工厂站稳脚跟后,祖母进城,在沙坪坝重庆纺织二厂工作 进城的祖母感到自己一辈子都不认识字的痛苦,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教育。 孩子对教育的关心,从那以后也一直是整个家庭的最高优先事项 祖父是个勤奋的人,聪明能干,乐于助人 嘉陵工厂的很多老员工说祖父,称赞他是个好人,“夏天师傅一生诚实,不伤人,不欺负人,总是为别人着想” 祖父的徒弟这样评价他。 “师父认真,开动脑筋,经常进行土洋结合的小改革。 在工厂里,一直是业务的核心 1966年,祖父从重庆调到山东时,工资标准是二级工,每月81元 1975年退休前祖父有两次涨工资的机会,都让给了同事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东和南,被美国军事势力包围,北和西面临着苏联的巨大压力 1964年,毛主席做了三线建设的战术指示和部署 从1964年开始嘉陵工厂陆续派遣大批干部和工人,支持湖南、陕西、安徽、山西等三线建设 祖父一辈子在生活上听祖母的,在就业上听党的 1966年,53岁的祖父接到支援山东民丰机械厂的命令 民丰机械厂位于山东省临沂地区蒙阴县县蒙山脚下,是重庆嘉陵机械厂要点援建的三线工厂 嘉陵工厂派往民丰工厂担任厂长的山东人的完成厂长和从其他几位嘉陵工厂调动的工厂主任们向嘉陵工厂提出了动员祖父支援民丰工厂的要求。 理由是新工厂建成了,为了尽快开始生产,必须加紧骨干生产 多年后,嘉陵工厂人事科科长陆兆林告诉叔叔,最初嘉陵工厂方面不支持民丰工厂的要求。 第一个原因是祖父很快就接近退休年龄(男性员工的退休年龄是60岁),即使去了山东,也几年没工作了。 但是,由于民丰工厂的多次要求,嘉陵工厂方面也不能再重复了。 再重复一遍,反对三线建设,这顶帽子谁也戴不到自己的头上。 祖父母一生被养育的孩子有长女永芬、次女永芳(我母亲)、儿子永福、小女儿永明四人 大约在1966年,爷爷家有十个人,住在两个大房间里 当时工厂推行了早上7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的7个新制度 为了照顾最小的孩子,祖母停止了工作回家了 20世纪60年代,祖母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踩着小脚,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去嘉陵工厂附近的双碑买菜,回家为家人的老孩子做早饭。 作者一家 前排:从左边开始,妈妈,奶奶,祖父,继伟表哥,我在奶奶怀里 后排:阿姨、叔叔、父亲、阿姨、阿姨从山东带来的猪肉和花生祖父在山东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6年到-1971年,祖父在山东省度过了五年 第二阶段:从1971年到-1983年,祖母去山东,祖父祖母在山东共同生活了12年 叔叔模模糊糊地记得嘉陵工厂和民丰工厂答应了祖父。 先去民丰工厂工作几年,民丰工厂工作上轨道,然后让祖父回重庆。 嘉陵工厂方面也答应了祖父,即使不能调动工作,退休后也可以把户口转移到重庆 永芬阿姨和阿姨已经在嘉陵工厂工作了,家里的其他孩子都在学习。 考虑到当时三线工厂的教育条件和就业条件,祖父决定一个人先去。 最近,祖父在山东呆了整整五年 那五年间,每年春节,祖父从山东省回重庆 那是家人最开心的时候,祖父总是带回去很多在重庆买不到的好东西。 第一个是拉德 祖父可以把加热冷却的猪油放在猪尿包里,每个猪尿包里放3~6斤猪油 每年春节,祖父可以背着十个猪尿包回去 在重庆,每人每月定量供应2-3节菜籽油 这些猪油比一家十口人一年的供应量多啊第二个是花生 这是山东的特产 我小时候祖父每次吃饭喝一点白酒,配一些油烟花生,几十年没变。 直到人生的最后十年,因为前列腺炎,祖父听从医生的指示戒酒了 祖父最喜欢喝泸州老藏 即使在今天,我家多年来也准备泸州老藏,招待亲友。 第三个是冰糖 大坤的冰糖,够家人吃整整一年 从山东省县蒙山深处的民丰工厂到重庆歌乐山下的嘉陵工厂,近60年的祖父,双手和肩膀,扛着肩膀,硬是把200斤的短缺物资带回了家。 出发时,祖父可以先坐近10个小时的车去济南,从济南坐一整天的列车去北京,然后从北京出发,坐火车颠簸几天几夜,到达重庆 到重庆后,从菜园水库站到嘉陵工厂还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 年夏天,我回到民丰工厂的旧址,在那里待了一整天。 和农民们谈谈民丰工厂建设初期的情况 农民们告诉我,民丰建厂时,工人们没有地方住。 最初,工人们寄宿在农民家里 人多了,不能住农民家了,后面的人只能住农家的猪窝。 后来工厂盖了瓦房,按土地适当盖了石头房子,工人们才有了住的地方 农民们说工厂建成几年了,创业的工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只有粮食没有菜,即使是粮食,也吃不饱。 工人家里孩子多,家人吃不饱,发生了非常悲惨的悲剧 祖父在世的时候,没有提到过他怎么得到很多猪油、花生和冰糖 在那物资匮乏的大山谷里,为了得到这些猪油、花生和冰糖,祖父到底费了多少劲呢? 这一切永远成了谜 1968年,永芬阿姨的第三个孩子继伟表哥出生了。 伟大的表哥一出生,就声音洪亮,昼夜不停地哭 起初,没人在意,哪个小孩子出生后没有哭? 但是,大表哥连续哭了两天后,祖母心情不好,抱着大表哥跑去了嘉陵工厂的医院。 医生发现继伟表哥的胳膊在分娩时发生了骨折,一部分坏死,颜色变成了绿色。 嘉陵工厂医院医生给我的方案是马上切断 祖母不同意,抱着继伟的表哥回家了 永芬阿姨的同事知道按摩骨头的方法,说想自己鼓起勇气试试技术 继大表哥之后,阿姨的同事打了退堂鼓,但他说也许大师会。 按摩师家在距离嘉陵工厂20公里的大坪上 奶奶赶紧去大坪,邀请按摩师回家 师父确实是个能干的人,第一次吃药后,情况明显好转 当时交通不便,师傅和祖母约好了,前三天,他每天来一次,开药,换药,按摩。 慢慢地,情况稳定了,师父每周来一次 师父不来的日子,门徒每天来一次 每次师傅来,祖母都会很好地招待他们做饭 祖父从山东带回来的香肠、培根和花生是用来招待大师的。 祖母说,继大表哥的胳膊之后,祖父从山东省回到重庆的猪肉和花生换了。 伟大的表哥的胳膊接得很好,也没有留下后遗症 1971年,祖母离开重庆去山东前,带着伟大的表哥,特意去大坪,向师傅告别,赠送了当时昂贵的卡其布、花生米。 这么多年了,你不知道亲切的大师现在还活着吗? 祖母和母亲去山东我母亲是重庆八中(重庆有名的重点中学)高67级的学生,叔叔是江溪中学前67级的学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中小学停止了革命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去农村,接受贫农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必要的”的指示,大规模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从1968年初开始,嘉陵工厂、居民委员会、街道运营派人到祖母家工作,动员母亲和叔叔去乡下 妈妈不想去乡下是因为祖父已经支援三线,调到山东省了,家人迟早要带我去山东省。 最初,街上的工作和来工厂的人态度还很亲切,后来越来越强硬,去山东之前应该去乡下,不能以去山东为借口 妈妈不去乡下,在重庆也找不到工作,家里每天都有人来家里工作,坚持很久是没办法的事。 因此,遥远的山东省祖父想申请民丰工厂,处理母亲的就业问题。 工厂答复说只有全家一起才能处理 祖母来自农村,知道农村的痛苦,农村妇女更痛苦,她也不想去母亲的乡下 1971年,经过慎重考虑,祖母决定带着母亲去山东,和祖父汇合。 妈妈姐姐永芬阿姨从1960年代末开始生病了,但1971年病情严重,没有精力照顾三个孩子。 去山东的时候,祖母带着永芬阿姨最小的孩子跟着大表哥 叔叔在同学们的怂恿下,下乡到四川达县的大巴山区 之后,叔叔通过招募工人进入了重庆远郊的三线兵工厂 20世纪90年代末期,叔父所在的工厂搬迁,全厂搬迁到成都,与叔父一起生活的祖父母再次开始走上搬迁之路 这也是祖父祖母去年去世时埋葬在成都的第一个原因 永芬阿姨去世的祖母去山东后,永芬阿姨越来越不舒服,病情恶化,于当年10月去世。 刚二十岁的叔叔在大巴山深处得知讣告时,姨妈已经死了一个多月了 叔叔后来解释说他没有给叔叔发发电报告,因为他知道叔叔不会回来了。 说这往事时,叔叔的语气很平静 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当幼稚拙劣的年轻人远离城市,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痛苦时,突然收到这样的信,那种悲伤谁能调查呢? 永芬阿姨是个特别孝顺的人,对祖父母很好。 对兄弟姐妹也特别重要。 祖母退休后,打算回到嘉陵工厂,和永芬阿姨一起度过晚年。 没想到白发的人会把黑发的人送回去 永芬阿姨的死,留下了三个孩子 那一年,刘蓉表姐8岁,晓莉表姐6岁,接下来是大表姐3岁。 当时阿姨处于工作的关键时期,整天忙得不能照顾孩子们 1972年春节,阿姨带刘蓉表姐和晓莉表姐去山东祖父祖母家 想起这个年月,刘蓉表姐说:“不堪回首的童年印记,在内心深处烙下了永久的伤痕。” 幸运的是,有爷爷奶奶,有叔叔和阿姨们的爱,我们三个姐弟来到了最无力、最悲伤的时代。 “妈妈到了山东省后,认识了在民丰工厂工作的父亲 父亲一家也从嘉陵工厂到民丰工厂支援三线建设 当时从嘉陵工厂调到民丰工厂的家庭,在孩子们的结婚问题上,既有选择和四川人结婚的,也有选择和山东人结婚的。 多年后,四川人的家庭大多回到了重庆,但与山东人结婚的四川人留在了山东省 我出生于1974年,由祖父母养大。 在家里,我和祖父母、父母说四川话 一出门,就自动无缝地切换到山东话 1976年,妹妹出生了 全家人回到重庆爸爸和妈妈的童年和青春时代是在重庆的嘉陵工厂度过的 歌乐山,嘉陵江,是父母永远的依恋 1983年,父母互换后回到了距离重庆市50公里的重庆西南铝加工厂(三线建设期间成长起来的大型国企) 那一年,祖父70岁,退休8年,来到山东17年了。 三个女人中,阿姨在离民丰工厂100公里的红旗工厂工作,和济南人张叔叔结婚了 我爸爸和妈妈能回到重庆的时候,家人的决定,祖父母不得不一起去。 回到重庆后,父母在西南铝加工厂静静地工作到退休 今天父母住在重庆市,日常的首要任务是给妹妹带孩子。 我现在是上海大学的副教授,妹妹是成都某大学的副教授 永芬阿姨一家三口孩子住在重庆 刘蓉姐姐是医院的副院长,她的老师是西南大学的教授,他们的儿子去年去了澳大利亚,在悉尼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晓莉表姐和她的老师在嘉陵工厂工作,现在退休了 伟大的表哥中学毕业后从军,回到嘉陵工厂全国销售,然后退休,和夫人一起经营自己的生意。 叔叔一家所在的兵工厂后来全部搬到成都,祖父母和叔叔一起去了成都。 叔叔、婶婶退休,叔叔的儿子在通信公司担任高管 阿姨一家留在山东 随着工厂搬迁,阿姨一家去了潍坊 阿姨家有两个孩子。 长子是儿子,从事石油相关行业的工作。 次子是女儿,做导游的工作。 年春节,我们一家给祖母庆祝了90岁生日 那一年,祖父母相继离开了我们。 年,离开民丰工厂30年后,我回到了民丰工厂。 当时的工厂成了废墟。 站在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里,在流泪的娑娑里,我看见穿帽子的爷爷在鸡圈边的空地上,拿着剪刀,弯腰捡起西红柿架,房间里的奶奶拿着热馒头和米粥出来,叫我们吃饭吗 [此文原载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一届),上海大学出版社年12月版。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一个家庭的小三线变迁史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