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7字,读完约3分钟

原人民日报总书记范敬宜形容艾丰是个“狂妄自大”的人。 因为艾丰传记打算采用的书名是“总理想考虑的事件”。 著名新闻工作者艾丰去世之年5月19日,著名新闻工作者艾丰在北京去世。 我那时81岁。 艾丰曾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编委会和《经济日报》总。 范敬宜认为,现在情报界流行“现在的记者太急躁了”的说法。 什么是“急躁”? 大抱负,大眼睛缺失,小事,小利益,小事,小非常热衷。 他认为艾丰是个有大构想、大眼睛、大手笔的记者 艾丰曾经指出,要搞好经济信息报道,首先要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请大家在围绕事关国计民生重大经济问题进行选题的最后多参加社会活动,用“大记者一定是社会活动家”的名言鼓励大家在社会活动中写好信息 艾丰1938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情报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同年就职于《人民日报》 1986年,艾丰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 1990年,担任《人民日报》编辑委员 1996年,经济日报总 艾丰历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理论、科学技术等部主任、《人民日报》编辑委员会、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等职,40年来,作为中国信息事业的一线记者活跃着。 他至少占中国情报界的四个“首”——首届高级记者、首届“范长江情报奖”、首届“吴玉章奖金”、首届“全国质量从业卓越领袖”的获奖者 1986年,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的同年,艾丰采访了当时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 之后的总理当时首次登上中央党报,在这次采访中报道了朱镕基重视“宏观控制”的经济思想 艾丰还是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的农业产业化、品牌战术、资本运营等重要观点经常被中央决策层重视和采用 艾丰致力于情报学研究,出版了《信息采访做法论》、《信息创作做法论》、《中国信息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趋势》,翻译了美国采访学著作《信息报道与创作》。 他写的情报学入门教程《信息采访做法论》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著作最高奖第一届《吴玉章奖金》优秀奖,是中国大学情报系兴盛十年不衰的教材 艾丰是“中国质量万里行”的第一个组委会主任,对这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策划并开始了至今为止的活动 范敬宜说:“一个记者能走多远? ——在艾丰评传中,说是“总理想考虑的事件”,敢于这样做“夫子自道”,并且真正能这样实践的,也许只有艾丰。 这是艾丰重要的地方,可爱的地方。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一个记者能走多远?怀念“老报人”艾丰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