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6字,读完约9分钟

原创群学君群学书院

成都街头卖灯芯的小贩( 1926年)

资料来源:《亚洲大观》第三卷9月号

大连:亚洲摄影大观社,1926年

王笛:选自“显微镜下的成都”

今天的中国出版业,一天千里,每年出版的新书,汗牛充栋,真的数不胜数,关于坚持再版的古典作品,哪个都谈不上。 没有一个网友能通读他所有感兴趣的出版物。 粗略地看也不可能。 这有如何快速准确地选择的问题。 以前认识了一点企业品牌出版社,知道商务、中华、三联、人文,大致没错。 这两年,图书事业室和民间出版企业兴起,图书出版也开始具有“企业品牌意识”,根据企业品牌控制骏,成为越来越多的网民的选择。 这对图书事业室来说是一个机会,是综合能力乃至价值观的巨大考验。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好学者遇到了好人

是网民的好福气

文群学君

几周前,收到了文景章颖莹老师寄来的快递。 我应该是捏,书。 那时我正好得带女儿出去,所以把邮政包裹放在车后面了。 途中,女儿好奇地拆开了快递。 她正是开始大量阅读的年龄,对所有的汉字都感兴趣,看着书的封面,在后面对我说:爸爸,这本书叫什么名字? 你不擅长怎么读? 我说:要读一下吗? 她读了“成都王笛著显微镜下的”(她还不太明白从左向右读的道理)。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到目前为止,我不知道这本书,但一听到“成都”和“王笛”这个词,我就很高兴。 对熟悉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网民来说,王笛这个名字基本上具有学术性和可读性,是很有名的代名词,也保证了出版机构“文景”的金字招牌。

那天下午,我用了两个小时翻阅全书,很感动,马上给章莹发了微信,说了一句话。

这本书的编辑为学者自选集的编纂做了样本和榜样。

因为,不是奉承。 这本书像镜子一样,映射了着名学者30多年的学习经验。 更珍贵的是,它在今天的出版界似乎也已经映射出了罕见的品格。 专业,敬业。

王笛老师很有名很受欢迎,所以不需要太介绍。 他是恢复高考的1978级大学生,考上了四川大学的历史系。 民国以来,川大历史系一直是国内历史学界的重镇,蒙文通、蒙思明、徐中舒、缪彦威等耆宿更是音震华夏。 王笛入学的前一年,另一个叫罗志田的学生也进入了川大历史系。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们经历了非常相似的人生轨迹。 我在四川大学完成了本科教育(王笛还在川大读硕士)。 全部在国内暂时教书。 然后,进入大洋对面,进入名校,罗志田和普林斯顿在英时读书。 王笛在思想史上。 罗志田获得学位后不久回国教书,王笛在海外工作了10多年后决定回国服务。 迄今为止,他们几乎是改革开放后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近代中国史学者中最有影响力,可以说是网民最多的两个人。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王笛是出生长大的成都人,他学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注意、思考和写作家乡的对象。 1993年完成的著作《跨越封闭世界的长江上游地区社会研究( 1644-1911 )》,还是在施坚雅( g. william skinner )的影响下,用宏观的视角用历史望远镜看到广大地区的历史变迁,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精英 从几百年到几十年,视角也越来越下沉(从精英到下层),他自己的话是从望远镜到显微镜的转换。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从他的博士论文开始的《四部曲》正确地表现了这种变化的轨迹。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和地方政治( 1870-1930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1900-1950 )”

《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退与复兴( 1950-2000

"袍子: 20世纪40年代川西乡村暴力与秩序. "

这种历史观点和叙事方法的转变背后是价值观的转变。

我在历史社会学课上,经常和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请500年后的历史学家看看年普通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饮食起居、思考、价值角度到底是什么样的,让他翻年的《人民日报》,看年的《信息联播》,读年政府的报告。 还是让他去翻了WeChat的矩,微博,还有无意识留下的街头小巷? 当然两者都非常重要,但在了解500年前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面,后者可能更有价值。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这就是王笛所说的“知道的历史不平衡”。 一百二十四史,几乎是历朝历代的《人民日报》《情报联播》和政府的业务报告书,最大也是社会精英留下的复印件,这些不重要,只是依靠这些,我们在100年前、200年前到1000年前普通中国人是如何 要知道,占人口99%的人是像你和我一样沉默,死后马上就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普通人。 但是,如果我们的历史书总是集中于那1%的人,这个故事永远有缺点,不完整,危险。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正如前几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谈到世界贫富分化问题一样,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26人支配着世界财富的一半,所有人都想创造这26人的身体,但如果历史只留下这26人的身体故事,那就是知识和思想

所以王笛说:

微观研究的意义是可以把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到更广义和抽象的水平来提供案例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地方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的理解。 ……另一方面,微观和下层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底层、鲜为人知的现象上。 另一方面,对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情的考察可以加强我们对政治和日常生活的深刻理解。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笛是文景的这本书,他故意喊着为什么叫“显微镜下的成都”。

严格来说,这本书不是王笛的新着,而是他从一些代表作中提取的复制品,但由于这本文集的编纂经验,我特别感动。 因为这是优秀学者和优秀诚实合作的典范。

王笛老师在后记里写的。

年夏天,我第一次收到责任章颖莹的合同,印象很深。 我从信中读到的,除了她的诚意,还有她认真的态度。 这是我收到的最长的稿子。 从信中可以看出,写信之前她已经完成了作业,对我出版正在进行的课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显示了她的专业素质。 有这样的认真和世纪文景在出版界的优秀声誉。 如果有合适的书,我当然对未来的合作很有意思。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章颖莹以周观史为中心,从王笛各时期的代表作中抽出一点章节,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书的原稿。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表现出了各自的高度专业性和敬业。

章颖莹对作者学术的迅速发展乃至生活经验的熟稔,不仅震惊作者的王笛,而且让我们这些网友佩服,我让她相信这样的敬业动力,不仅仅是责任感,她对作品由衷地着迷。 从这个角度来说,遇到这样的好事,是作者的福气。

作者王笛教授给予了最大的信任,谦虚地尊重她的网民和作为编辑的眼睛,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合作。 从这个角度来说,遇见这样好的作者是幸福的。

这样的作者和这样的合作,真是我们网民的幸福。

除文献目录、后述等功能性复印件外,这本书共分为七个版本。

第一版区块《导论:微观历史、叙事诗和历史书》是作者对自我学习历史的总结回顾,基本上梳理和清楚了作者学术思想迅速发展的脉络。

第二版块“街头:进入城市内部”、第三版块“茶馆:打开微观世界”、第四版块“长袍哥哥:解谜的秘密社会”和第五版块“麻将:跨世纪的困惑”基本上对应于王笛20多年的微观史写法,

第六版块“附录:从长江上游出发”选自“穿越封闭世界”的关于“成都”“茶馆”“秘密社会”的几章,正好对应本书的二、三、四、五版块的研究。 其中,后来王笛就成都街头文化、茶馆、袍子三个研究课题,在《越》一书中发现了起源。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第七版区块《代跋:探寻历史的多面性》是在章颖莹的构思和安排下,王笛与华东师大唐小兵教授进行的对话实录。 对新文化史、微观史、下层研究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和阐明。

这么说吧,如果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俯瞰把握王笛教授的学思历史和第一观点、研究成果,这本书可以说是不二之选。 就像纪晓岚当年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是一个体无完肤,但手边放着“提要”,随时翻阅,有好处。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最后在狗尾巴上加点貂皮。

今天的中国出版业,一天千里,每年出版的新书,汗牛充栋,真的数不胜数,关于坚持再版的古典作品,哪个都谈不上。 没有一个网友能通读他所有感兴趣的出版物。 粗略地读也不可能。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快速准确地选择。 以前认识了一点企业品牌出版社,知道商务、中华、三联、人文,大致没错。 这两年,图书事业室和民间出版企业兴起,图书出版也开始具有“企业品牌意识”,根据企业品牌控制骏,成为越来越多的网民的选择。 这对图书事业室来说是一个机会,是综合能力乃至价值观的巨大考验。

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章颖莹服务的“文景”,是我特别心仪的图书企业品牌,几乎可以这么说。 文景出的书,我只是对图书选题感兴趣的考虑,对图书的质量(从复印到形式)没有任何担心。 颖莹在微信里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文景是挖掘学术的公共性,“扩大学术圈子”,学术不仅仅是书房和小圈子的事件。

除了这种感情,她那样的勤奋,作为网民,真的很幸福。

原标题:“好学者遇到好人是网民的好幸福”

阅读原文。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一个好学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网民的好福气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