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94字,读完约8分钟
最近的“旅行归来”游戏在iso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kaeru的发音有双重含义。 一只是青蛙,另一只是回来的青蛙。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关于旅行和旅行后回家的青蛙的游戏。 游戏的玩法也不简单。 第一,在院子里修剪三叶草,在三叶草里给青蛙买便当和道具,青蛙离家出走,等青蛙回家,等青蛙寄来的明信片……很多人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都有当母亲的感觉。 我希望孩子在外面的时候他回来,孩子在家就出去看看世界,我有很多朋友。 我儿子外出也很期待。 游戏的原型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游戏有那么大的魔力呢? 原因之一可能是人类第一个游戏的原型之一 弗洛伊德注意到他侄子在玩扔线圈的游戏,扔线圈说“fort”,回收线圈说“da”。 弗洛伊德把这个游戏解释为孩子在模拟母亲的立场和缺席,用模拟游戏的方法可以忍受和母亲的暂时痛苦。 这种分手的不安不是孩子的,母亲不在孩子身边时也有这种不安 但是游戏期待着这种焦躁。 在游戏中我们在规则的保护中,孩子真的不会丢线圈。 有一天无论走多远都要回来,免得在旅行青蛙的规则里青蛙真的离家出走。 现代人只有在这样的保障下才能享受分离的乐趣 当然,这不仅仅是母亲和女性,对所有处于“养育者”立场的人来说 即使是养蛙的男性玩家,也处于“青蛙之母”的位置,与生物性相比,本文的“母亲”、“女性”更指社会分工。 精神分析表明,母亲和孩子之间有粘在一起的关系。 另一方面,孩子绝对不能满足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不想离开母亲。 不管谁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要面对的伤口是从母亲的胎内(满足所有需求的地方)到外部。 所以,孩子需要在游戏中应对母亲离开的痛苦。 另一方面,母亲也不想孩子离开自己,所以希望孩子依然被自己支配 对母亲来说,如何保持与孩子的距离,克服远离自己的不安是母亲的重要课题 特别是对“全职母亲”来说,孩子是自己的毕生事业,是牺牲自己家庭以外的社会关系而唯一留下来的东西,所以特别希望“占有”孩子,让他有一天远离自己,不受自己支配而感到不安。 母亲的这种欲望引起了无数问题,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8090后的年轻人找到了讲述自己伤口的途径,豆瓣“父母是祸害”的小组聚集了对原生家庭的控诉 心理学家成为两代关系的法官,有人认为有权站在年轻人一边表达对上一代的愤怒,也有人担任“和事者”的角色。 双方认为结局必须和解。。 但是,对两代“和谐”关系做出贡献的不仅是心理学家,也是经济政治水平的女性主义运动,更多的母亲外出工作后,母子之间的粘接性自然会减弱,那时心理学知识自然也会有用,母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但是,这显然不是要根除所有的“来自母亲的伤口”。 欧美的女性主义运动比中国兴起得早,出现了经济独立的母亲,由此产生了“缺乏母爱”的孩子。 例如,著名导演拉斯·冯·蒂尔的母亲是左翼知识分子,经常参加社会运动,但很少考虑家庭 对母亲矛盾的感情很好地反映在他的电影中,他一方面三分钟地描绘了现代女性“不屈服于欲望”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无情地表现了这种解放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在他的电影中至少有两次,在母亲享受性趣的时候孩子从窗户上掉下来 保守派欧美人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母性回归”的需要,谴责现代女性从母亲的所谓“天职”中撤退,后代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成长 中国母亲不得不应付以上两种压力。 一是在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对母亲角色的要求,必须履行母亲的义务培养孩子,是现代化对女性的要求,必须利用你的自由在孩子和其他事件中选择,而且底线是太多控制孩子 心理学家在其中经常创造“平衡”、“和谐”的神话,就像成功的女性能兼顾两者一样,只要她有某种“智慧” 但是,这句话不是母亲本人,而是“现代母亲”的社会形象和家庭社会的好处,要求女性适应母亲在变革中的位置 从这种对女性的期待(当然这也包括对“帅哥”的期待,本文的性别比生物性更指社会分工),现代人向往与青蛙关系的理由很明显:空闲的时候只要看一眼双目手机“ 而且,我向往说这个规则的孩子,要求自己什么都不说,让自己为难。 这就像一个理想的孩子,与现实不同,是一个经历很多痛苦养育的孩子 不打扰自己正常的学习、工作、休闲,作为养育者在看孩子的时候出现,享受时间流逝的甜蜜不安。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父亲具有将母子分离的作用,限制母子间过度亲密的功能,但在养蛙游戏中,该父亲的功能取代了游戏机制,游戏的孩子乖乖地遵守程序规则,“现代的 那么,饲养青蛙的游戏是被削减的现实,既然是满足现代顾客诉求的感情商品,我们就容易得出结论,即必须停止游戏面对现实的多与杂 这样使游戏和现实对立的结论显然是荒唐的,现实也是各种社会机制带来的更多复杂的“游戏” 游戏告诉我们现实作为游戏的反面不应该是真的。 相反,现实作为游戏的类比也是“假”,像游戏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变动的可能性。 现实模仿游戏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家庭的另一种想象。 例如,日本复制冒险游戏《家族计划》讲述了“天涯孤独的主人公、被企业裁员的中年人、中国偷渡者、离家出走少女、自杀未遂的女性等对社会冷淡的弱者们建立了模拟家庭”的故事,基于家庭这种血缘关系 历史中也有这样的运动,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后使青少年脱离家庭在合作社自己组织了生活 在这里,可以看出,虚拟游戏和政治实践之间有完全可类比的“实验性”,可以过激地探索家庭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实验中面临的新课题也多伴随着诗意的火花 游戏为什么能带来这样的实验呢? 关键是“模拟”,游戏中的家庭关系和社会伦理中的家庭关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女孩子玩芭比娃娃的时候,当然这可以说是被社会灌输女性(特别是母性)的气质,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她认识到母亲和母亲的身份有距离,自己玩玩具的时候扮演母亲,母亲和我一起玩 为了让她能停止这个游戏,母亲也能停止。 当然,这个时候会产生焦虑,但不是我的。 现在的电脑游戏也一样,一方面是对某个愿望的满足,另一方面又提醒了关系的虚拟性和潜在可能性 所以,最激进的“虚拟”可能不是在虚拟中寻找现实的另一种可能性,而是在虚拟中扮演现实中普通的事情,使当然牢固的现实浮现出虚构的本性。 比如电影《纪子的餐桌》中有“家族租赁企业”,人们可以借用企业的职员扮演自己家庭的某个角色和自己交往一段时间 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是最普通最无聊的家庭,但有很大的戏剧性效果,我甚至怀疑我的家人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家庭的角色。 我也在扮演家人的角色吗? 哲学家巴特勒把这样的虚拟称为“可操作性”( performativity ),简单来说,女性的气质既不是生理性别的决定,也不是单纯的社会构筑,而是通过女性的“扮演”而达成的,即每个人和自己的性别想法 转移到家庭可能也一样,母亲和孩子都像“纪子的餐桌”一样扮演着自己家庭中的角色。 与加强某个身份角色的承认和接近的心理学语言相反,游戏可能会给我们保持这些身份和反省的空间 但是,这个反省性的空间也不容易被注意到。 因为在大部分游戏中,我们都承认希望我们在某个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比如“蛙之母”)。 玩芭比娃娃的孩子们可能会对游戏的虚拟性感到不安(因为他们缺乏世界经验)。 大人的世界是有秩序的,在游戏中扮演和在现实中扮演已经是两回事,非常快就被接受了。 我们当然可以带着社会面具“操作”各种角色,但适应过快的代价是无视这件事本身的不可思议性。 所以,光演是不够的。 也许我们有必要对“扮演的角色”刺激神经。 例如,电影作品中有“戏中戏”(当然现在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元游戏”,也就是游戏的游戏,比如“斯坦利的寓言”,玩家扮演普通企业的员工,和旁白一起从事自己企业的工作 元游戏打破了“第四堵墙”,得到了玩家对他扮演的角色的认可,直接走向玩家和家,老哲学问题“你是谁? ”。 但是遗憾的是,这种游戏的冲击不可避免地会像电影作品中的戏剧一样适应,但一旦适应,批判的价值就会大幅减弱 被今天的商业逻辑支配的游戏业界,不巧以讨好顾客为中心,无论是以“新教伦理”为中心的爆肝氪金手游,还是治愈的佛系手游,都利用了玩家的“适应”,反复的日常劳动。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养蛙的甜蜜与焦虑:游戏对真实关系的表演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