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53字,读完约9分钟
7月2日,中国石版画艺术的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宏仁在北京隆福医院去世,享年89岁。 李宏仁是新中国第一家石版画商的创始人。 20世纪50年代,国内石版画教育和创作行业都是空白的,他研究石版画的制版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使中国的石版画教育和技术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是中国从事石版画研究、创作和教育时间最长的先导。 7月3日,他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民间美术系主任、担任教授的著名艺术家杨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怀念了李宏仁先生——这位一生专注于实际工作的艺术家。
年8月29日,李宏仁先生进行了“李宏仁石版教育研究展”的开幕现场徐新立/摄影
悼念老同学李宏仁教授
文/杨先先
李宏仁是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毕业于绘画系的秀才,留在学校任教。 他的首要任务是在新成立的版画系建立石版画专业教育。 因为他的素描很出色。
树立石版画专业不容易,派遣了石版工程师李勤,他们俩奔走于北京地区倒闭的石版印刷厂,收买了人废弃的石版和印刷机送回美院,真是白手起家。 他自己又要自学砂轮版,制作腐蚀石板印刷等技术,最后要画石板作品,腐蚀,印刷。 搬运石板、砂轮版、石板的一系列工序是体力工作,特别是在3年困难时期吃不饱的情况下他真的有罪,身体营养不足,患过水肿症。
他性格内向,一直默默地认真工作。 中国的新兴版画运动进入学院教育,中央美术学院设立的版画联系可以说是第一个例子,牌匾教育也是第一个例子。 李宏仁当然是中国匾教育的创始人。
牌匾专业当时课程安排少,选修者也少,但他成功培养了吴长江、文国璋这样优秀的牌匾专业研究生、著名画家。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今天物欲泛滥、人情淡薄的环境中,李宏仁教授绝对属于清贫的知识分子弱者行列,他没有条件出版自己的图画书,但幸运的是,他的学生文国璋为他的恩师出版了非常尖锐美丽的图画书 这很珍贵,深深安慰着病魔缠身的李宏仁。
《赵一曼》,52cmx34cm,石版画,1981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文革”中美院造反革命喧嚣。 在版画系,老教授们是整形的对象,年轻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是革命造反派。 中年的我和霍涛、李宏仁也成立了战斗小组。 很明显我站在前列。 李宏仁没有跟着我接受反派的批评。
李宏仁在设立牌匾商方面有专门的专业性。 没人想到他会被戏剧的创造角色迷住心窍。
学生的时候,1953年,他们的毕业班由蔡亮的领导组织扮演了“马来西亚剧团”。 他扮演与平时相反的小丑,串通一气,很棒。
1962年,我在美院担任小剧《矢柄川》的导演,主要演员由青年教师担任。 两个学生的毛风德,李元珍参加儿童角色,李宏仁扮演地主。 化妆,人物设计都是他自己去。 很棒,演技绝对是被评价为超越“人艺”的演员。
“文革”下放给石家庄军垦农场的劳动改造。 青年教师司徒兆光组织演出偶像剧《智取威虎山》这一革命性的模范剧。 李宏仁负责座山雕。 他手里拿着的木偶座山雕,加上他在后台扮演的自己,演了座山雕,也被称赞和佩服。
“文革”后他去过英国进行交流活动,觉得他泡在牌匾业者身上的时间很多,是为了找回无用的日子。 1980年,我离开了版画系,负责另一个新系,失去了相处的条件。 1983年回美国,在阿肯色州的小石城,黑人牌匾画家史密斯( a·j·smith )和他后来交往,得知他赠送了作品。 当时,我心里完全考虑李宏仁的牌匾专业。 史密斯西方的作品大多表现了他的黑人生活,而且写实精致的艺术解决办法很独特,我想李宏仁一定会喜欢的。 回国后,我寄两张史密斯西边的石版画给李宏仁。 一张是“祖孙”,另一张是“童年”。 他用放大镜注意制版效果和印刷水平,高兴地感谢我说“很难作为教育的参考”。 当然我也很高兴。
《石版工作室》,27.5cmx38.5cm,石版画,199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几年前在美院展览馆展示了他的作品,坐轮椅参加了开幕式。 我也出席了,看着他的一系列牌匾作品,看着他瘦弱的身体,我不能对老同学(我比他大一辈,1952年毕业),老同事,老同事(我的一些石版画作品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说几句话 其中“李宏仁是我学校版画系的功臣……。 他的身体病很多。 我都看着。 我们相对地流泪
我九十岁,他比我小两岁。 文国璋为他出的大图画书记得我写的《李宏仁画集》中的几个字,他在电话里说:“你写的字真漂亮。” 李宏仁结束了美好的一生!
休息吧,我的老同学。
杨先先
. 7.3
▲杨先先先生的原稿
(转自: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黄河十四步》
杨先,杨阳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7月
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第14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杨先生被文化与旅游部、光明日报评为“中国非遗留年度提名人物”。 “《黄河十四步》立体营销展开计划”在“年全国社会店营销及年度人物推广活动”中对“营销金方案”进行了评价。
从1986年到1989年,杨先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创始人之一,带领调查队进入黄河流域14次,考察当地民间艺术的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并考察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
访问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照片资料,整理了20万字以上的复印件,整理成了《黄河十四步》一书。 在书中,不仅分析了安塞腰鼓、汉画石像、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像等民间技术,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曲折的文化内涵等,成为了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刘兰英剪纸、苏兰剪纸)
《黄河十四步》是真正的文案和生动的照片,记录了80年代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将古老的民艺流传至今……
《杨先文集》
杨先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一月
第一届京东文学奖入选作品
表达《新京报》年度敬意的好书(艺术类)
博库·全民阅览周刊春风图书势力排行榜“年度敬意”
单本简介
“我是岛民”
《我是岛上的人》是个人史随笔集,以作者的成长和家族变迁为主线,写着他的家人、亲戚、师长、家乡等一点和事情。 在杨先充满热情的文案中,我们读到了浓浓的国家感情。 这是他们这一代的本色,更是那一代人的毅力和生命的追求。 首先杨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艺术家,他对家族的记录是对时代的记录,其中的人和物如他的版画,以他感情深厚的笔触展示在时代。
《梦底的波涛》
杨先是先驱,这首先出现在他的中国民间艺术整理中。 20世纪80年代,“文革”刚结束时,他偶然进入民间美术行业,从此与民间美术结下了莫名的缘分。 进而在社会还没有冷静认识中国民间文化的时候,他花了4年的时间,前后14次去黄河沿岸考察民间艺术。
在《梦底波涛》中,他对其他同行的搬运和对民间艺术家的传达,特别是读他写的《美国书》,不仅是美国的民间艺术,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的民间艺术相比,中国自己研究民间艺术所应有的态度和应对站的
《三人行》
从1954年杨先生介绍董希文的油画《从春天到西藏》中,以“业余”的姿态写下了他经历了80多年的人生印记。 其中有他接触过的师长,有感动他的同时代艺术家,也有继续给他惊喜的青年艺术家。 当然,也有其他艺术家,如郭兰英、于是之、郎旭秀、李苦禅等。 他的文章,以艺术为基础,感情强烈,笔触到处,浑然一体。 这是他感情的真挚表现,也是对人的怀念、对人的友谊、对时代的责任。
杨先是为时代造型的艺术家,也是记录时代的艺术家,特别是用他的笔墨记录的艺术家,再现了中国现代艺术百年的快速发展史,这也为《三人行》带来了独特的宝贵价值。
《以我为主》
“我是主”一词取自杨先与温家宝总理的通讯。 这些字不仅对杨先,对中国艺术的迅速发展也有根本意义。
在《以我为中心》中,杨先写了美国艺术的现状,也写了关于美国艺术和生活的融合。 另外,还写了在美国生活的华裔艺术家、科学家等,在国内外为中国民间艺术而奔走推广和在海外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
首先,杨老师的复印件都很有感觉,感情到了。
《徐悲鸿》
杨先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2月
在杨先的艺术生涯中,一个身体要提到,这个身体是徐悲鸿。 杨先于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即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在徐悲鸿生命的最后五年( 1948—1953 )得到了他的教导。
在《徐悲鸿》一书中,杨先生以学生的视角叙述了徐悲鸿的一生:徐悲鸿年轻时与父亲一起学习文学艺术,一个人去上海滩、北京留学,在欧洲留学8年,回国献身美术事业,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理念、美术教育思想,丰富曲折
学生记忆中的老校长的音容笑容、徐悲鸿好友来自学生的口述资料、大量绘画作品和历史照片,徐悲鸿以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身份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许多复杂的人生选择,再现了真正的客观性、丰富的立体、有血的徐悲鸿
原标题:“纯粹纪念|杨先先:我的同学李宏仁当然是中国牌匾教育的创始人”
阅读原文。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杨先让:我的同学李宏仁理所当然是中国石版教学的始创者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