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22字,读完约12分钟

原创郎看理想”,能创作出超过“一一”的作品的,也许只有导演杨德昌本人。 但是,2007年6月29日,杨德昌去世,“一一”成为完全闪耀的灵光,只有光闪耀,没有超过光的可能性了。 “昨天( 6月29日)是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逝世纪念日 2007年至10多年后,杨德昌仍是电影界最常提到和最受尊重的名字之一 他影响了许多东亚电影人,是中文电影的无耻代表人物 今年5月也是杨德昌代表作《一一》戛纳封建20周年 贾樟柯在《贾思ⅱ》中说:“中国有‘天嫉英才’一词。 也许是因为‘一一’揭示了我们生活的一切,他解开了我们生活的谜团,完成了它的使命,所以离开了我们”。 我们怀念杨德昌,更怀念他看社会人情的眼球 在失去他的那天加热“一一”,在其中感受到超越时间维度的感动,也许是与这位伟大的导演隔空对话的最好方法 故事|阿郎,看理想发表者的来源|看理想的01 .台北的家庭“一一”是关于台北家庭的故事 男主人公简南俊到了中年,是事业小成的生意人 他和妻子敏、女儿蒂、儿子洋洋和祖母一起生活。 和很多中国家庭一样,简家也过着淡季。 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阿姨的婚礼。 电影的第一幕是阿姨弟弟的婚礼,婚礼的方向也出乎意料——阿姨的旧情在婚礼现场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紧接着婚礼当天,祖母下楼扔垃圾时因中风昏迷,被送往医院,这个平坦的家庭突然陷入混乱 女儿蒂感到内疚,以为祖母因为忘了倒垃圾而被风吹走了。 简先生敏在照顾祖母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在重复,爬上山去寺庙说:“我感觉我白白地活着。” 7岁的儿子洋洋每天都问各种各样的理由,后来在简的建议下,他学会了用照相机拍人的后脑勺。 简自己也偶然遇到了当年的初恋恋人,在日本出差的时候,他们见面,聊起了往事。 电影在祖母的葬礼上结束了 在葬礼上,洋洋读了写给奶奶的话。 “奶奶,对不起,我不喜欢和你说话。 只是,我想我可以告诉你。 你一定一直都知道。 否则,你每次都不叫我“听话” 就像他们说你去了一样,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我想那一定是我们知道的地方。 奶奶,我不知道的事件太多了,你知道我接下来想做什么吗? 我把他们不知道的事件告诉别人,把他们看不见的东西给别人看 我想这一定每天都很开心。 也许有一天我会找到你去了哪里。 到时候我可以和大家说话,和大家一起来看你吗? 婆婆,我想你,特别是我还看到一个没有名字的表妹,你总是跟我说,想起你老了。 我想告诉他,我也觉得老了 “02.『11』》一直在拍摄生活毫无意义的电影名“11”。 到目前为止议论一直很多。 一种说法是杨德昌参考了《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一》讲述了人物与事件的因果关系。 但另一种说法是,在中文中,“一”也可以意味着“全部”或“全部”。 “一”是指生活中悲伤而相似的事情。 你已经为你独特了,其实只是一切中的一个。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人说“就像结束了一生”。 另一方面,“一一”的英文名“a one and a two”似乎很俗气,但充满了禅意 在世界电影系列中,《一一》一直是重要的作品 2000年在法国上映后,法国《世界报》认为:“电影是敏锐温暖的镜头,进行社会心理解体,为社会百态和人性的枷锁作证。” 《纽约时报》提供了更罕见的感性评价。 “这部电影是大师完全掌握和支配他的艺术资源的杰作,我用眼泪模糊地看着最后的字幕,表达了它深深的感动,撕裂了我的力量。 你难过吗? 高兴吗? 开心吗? 是的,我想是的 但是最大的心情是感谢 “美国时代杂志把《11》列入了2000年度前十部电影 对于中文电影来说,“一一”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是无数电影人羡慕,但无法拍摄的电影 贾樟柯曾经这样感叹。 “杨德昌的这部杰作坦率地写下了生活的压力,甚至让我感到疲惫的喘息。 “而且,对广大观众来说,《一一》这部电影里什么都没有。 水一般的平常的日常,利石般的通常的坚硬的生活,偶尔的小喜悦,总是茫然的不知所措。 它拍摄了人生拥挤深处空荡荡的、忙碌后的天空和盛大下的无聊。 多年后,李安也说了同样的话。 “老师教育我们,我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意义。 意思是一个大概念,人为的概念。 其实这是安慰人的东西 所以我们拍电影是在寻找意义。 寻找意义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 “一一”拍摄了生活的无意义,因此变得有意义了 03 .保持距离,像写论文一样拍电影对导演杨德昌来说,《一一》也是他个人最成熟的作品 杨德昌的好朋友陈国富导演说:“我是个永远想但难以表达的人。” 杨德昌以前的电影作品中,《麻将》愤怒太强,就像电影里的台词。 “现在的世界上没有人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希望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办。 “恐怖分子”气势磅礴,就像整部电影由李立群饰演的李立中说的那样,“我也想一发不可收拾,杀了狗的男女、狗的领导人,但什么也做不了。 “在这里,呼吸不是力量,而是深深的无力感 甚至与“一一”双峰并称的“丁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偶尔也会出现杨德昌刻薄的火焰,偏离主题瞬间的焦点。 比如,电影中冗长的小猫王的部分。 “一一”与杨德昌——1983年的“渚一天”、1985年的“青梅竹马”、1986年的“恐怖分子”、1991年的“丁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4年的“独立时代”、1996年的“麻将”7个过去相似 在“一一”中,杨德昌依然是台湾社会的雌性,但他已经“保持距离,注意和理解社会整体的状态后,进行了综合评论。 先创造一个理念,再填写细节 他在写论文而不是说明 “所以,无论是台湾电影还是杨德昌本人,《一一》都是完全不同的电影。 一夜之间茅塞顿开,四通八达,似乎有笃定。 遗憾的是,台湾电影受到“一一”的照明作用,没有得到创作上的启发 《一一》之后,台湾电影也凭借本能突击 也许只有导演杨德昌本人能创作出超过《一一》的作品 但是,2007年6月29日,导演杨德昌去世,“一一”成为完全闪闪发光的灵光,只有光闪耀,没有超过光的可能性了。 04 .都市电影在我看来,对《一一》采取各种立场,进行各种力量的赞扬也不为过。 但是在那么多赞美中,没有提到它更深的意义。 《一一》是21世纪中文电影中罕见的都市电影。 21世纪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乡村向城镇转移的过渡期 因此,21世纪许多中文电影的杰作也为了捕捉这样的乡村和城镇的冲突,永远被载入贾樟柯的《家庭》和侯孝贤的《来自风箱的人》等电影史。 正因为处于这个过渡期,中国的都市电影,单纯地就像故事被城市发生的电影取代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电影 对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来说,都市电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你能简单粗暴地认为美国的西部电影是美国的农村电影,那之后的黑帮电影就是美国城市电影的原型 农村电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没有裂变的可能性,这也是美国电影西部电影时代,只有西部电影是唯一的大原因 都市电影由于城市的丰富,可以寄托无数的关系,黑帮电影很快就会分裂成爱情片、警官片等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电影只有进入城市化阶段,才能迎来产业上的无限可能性 遗憾的是,《一一》后,中国城市电影转眼就死了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城市化进程远远跟不上现实中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在现实中的中国城市,人们没有确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明,依然顽强地保存着乡村的生活习惯 这样,都市电影的体系就不太容易形成了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以城市为第一生活场景的电影,依然采取非城市的逻辑推进故事。 这也是现在很多城市背景的电影,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原因 05 .城市空间重建人与人关系的都市电影以城市为事发地,但以城市集约为故事迅速发展的逻辑,进而重新编辑人物关系,重构了故事的形态。 “一一”的力量来源于城市这个空间 故事依然在中国父母中短暂,生老病死,出现婚礼、满月、葬礼,这三种仪式感最强的人生节点 但是在城市这个空间里,人物关系、故事的走向已经有了新的秩序 乡村宽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那么狭窄,关系的折射物大多来自自然,比如星辰的方向引导,四季轮转的时间提示,人类的双脚还踩在土地上,对万物的感知是自下而上的,接近本能 城市最大的优点是所有的人工化,空间被人为改造重组后,时间扭曲,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溶解、失效、部分刺激的增长。 这种变化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无论是住在大楼里还是在路上铺沥青,都泄露了潜在的信任危机 但是杨德昌似乎有不同的观点。 “很多人觉得现代社会非常疏远,但最近,我理解了这种感觉是与农业社会相比得到的。 以前的生活方式是在日出日落休息,人与人的关系比较简单友好 现代社会一直在考虑早期农业社会这样的人际关系是否有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而且那不是不可能,相反城市可以是更好、更亲密的人际关系迅速发展的地方。 “06 .城市的疏远是‘一一’,杨德昌通过空间的形成完成了电影的城市化。 杨德昌一直对建筑设计感兴趣,所以他对空间更敏感,形成特定空间时也更自由 他谈到建筑设计对他剧本的影响:“我早就对建筑(设计)很有趣,但后来知道设计是满足需求还是创造功能,创造空间。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编剧 我们有时觉得戏剧张力弱是因为功能没有满足,编剧没有看到那个功能。 张力用完后,短事件也让观众感觉很长 这和建筑和设计师设计桥非常相似。 《一一》之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电影,是因为导演创造了属于城市的空间 杨德昌对城市空间的理解,首先是疏离感 因此,“一一”的镜头大多使用中远景,产生了旁观者的效果。 但是,导演对此没有停止,除了中远景镜头,还使用了透过物体的拍摄方法 例如,贾斯汀和祖母进入公寓的画面出现在公寓的监视画面上 阿姨和前女友谈判时,把镜头放在谈判对象餐厅的窗外。 隔着玻璃,两人对话的细节被隔开距离解决,只剩下对话的姿势。 后来,阿姨的孩子出生了,他也隔着玻璃看到了那个小生命,就像隔着一代人的时间一样。 但是距离的远近不是城市空间的重点杨德昌知道城市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的关系 他不仅塑造了距离的遥远,而且塑造了距离的附近 离得很远,他是由镜头和城市随处可见的物体共同完成的。 距离近的是声音的播放 比如,简南俊坐在远处的车里和别人说话,窗户关着,但声音像耳畔一样清晰。 杨德昌没有遵循已知的物理法则。 他重新发现的法则是他对城市的感觉。 耳边是清晰的人说话声,是彼此能听懂的语言,但抬起眼睛一看是陌生人,是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是去了哪里的碎片符号。 07 .后脑勺在电影中,7岁的洋洋对爸爸说:“我们只知道一半的事件吗? 我们只能看到前面,看不见后面,这样不是看不到一半的事件了吗? “后来洋洋只拍摄人的后头部,连《一一》的电影海报都是简朴的背,后头部占了大半。 镜头外的杨德昌是镜头中的洋洋:在电影中,洋洋拍摄人的后头部,帮助人们看到那一半看不见的事件。 杨德昌通过《一一》这部电影,也展示了自己的后脑勺 贾樟柯说:“杨德昌在《一一》中找到了注意中国社会的重要关键,通过侵入中国人特有的他人生活的亲密人际关系,在运动的、炽热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了本来就隐藏着感情上的冷淡。” “特别奇怪的是,杨德昌为了人工城市节奏,找到了自然节奏。 这种节奏感通过片名“一一”,通过电影人物的名字敏感、婷婷、西洋渗透了。 因此,电影在法国上映时,片名直接采用了拼音“yiyi”。 最后.在完成这个复印件之前,让我们回到1977年 那年杨德昌30岁,他在华盛顿大学当了计算机工程师 杨德昌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沃纳·赫尔佐格的《烷基:上帝的愤怒》电影海报吸引住,进入电影院度过了改变他人生的两个小时。 离开电影院,他决定放弃当时的电脑工程师职业,拍摄像《烷基:上帝的愤怒》这样的“电影应有的样子”的电影。 从此,华语电影界多了一位大师,华语电影史上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电影“一一”。 杨德昌拍的是“越过地区和时间的藩篱,成为了无论从哪个方面爬上山顶的登山者都必须依赖的指标。 “拍完《一一》,他整体变了,比以前安静多了 “七年后,杨德昌因病去世了 这里面他已经不拍电影了 《一一》成了他最后的作品 配图:《一一》原标题:《杨德昌与《一一》,永不过时的人情冷暖》阅读原文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杨德昌与《一一》,永不过时的人情冷暖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