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20字,读完约2分钟
6月11日至12日在成都召开的国际生物材料界第二次定义共识会上,四川大学张兴栋院士提出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在大会通过后,作为新的定义被列入生物材料定义列表,是该科研行业首次拥有“中国定义”。
生物材料定义是生物材料科学和工程内涵的规范化表达,对学科和领域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此次会议也是时隔32年在国际生物材料界召开会议进行定义的规范化。 与会17个国家和地区的53名各国院士专家围绕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再生医学、植入和介入仪器、新兴生物材料等6个主题展开了讨论。 从各个主题提出术语和定义,全体参加者充分讨论后,提交大会投票,条件是“赞成票在75%以上”。
张兴栋团队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次开发了生物活性陶瓷和涂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卓越概念,认为材料可以赋予诱导组织形成和再生的生物功能,这也开拓了生物材料快速发展的新视角。 张兴栋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
“总之,在人体中种植无生命的人工材料,可以诱导生命组织器官的再生,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使材料“生动”。 ”张兴栋指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概念在提出初期受到国内外生命科学、再生医学界的广泛质疑,但随着本次大会通过《中国定义》,我国的生物材料研究水平已经得到国际承认,其相关的生物材料科学和工程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此次定义将促进与“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相同的产品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作为世界生物材料科学研究行业的里程碑,此次会议提出了约50至70个生物材料的新定义,其中电感性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基因组、生物材料芯片等被认为是未来快速发展的前沿。 (记者盛利)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生物材料有了“中国定义””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