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19字,读完约8分钟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大保护代替大发展,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加优美、交通更加顺畅、经济更加协调、市场更加统一、机制更加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四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
统计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长江经济带优质水比例达到82.5%,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劣五类比例为1.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水质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前三季度,长江沿岸11个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4.5%,比重继续上升。
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一新概念正在逐步普及
2019年12月20日清晨,湖北省监利县上丘湾镇的渔民李金杰驾着渔船来到集合码头,渔船被当场拆除,他告别了渔民的生活。
根据国家的部署,为期10年的班龙关于在长江捕鱼和捕鱼已成功完成“上半年”的任务。在2019年底之前,该盆地的所有水生生物保护区都已完成渔民捕鱼,并完全禁止生产性捕鱼。“下半年”任务已经开始。到2020年底,渔民将从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以及通江大湖中返回。
常年禁渔是保护长江的一个缩影。这些措施虽然涉及面广,人群多,但政府重视,人民支持,工作进展顺利。
四年来,长江沿岸11个省市和有关部门主动以各种方式挑战中央精神,纠正误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保护、不大发展正在成为意识形态意识和行动意识,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第一成为共识。
在长江泰州的靖江段,6万平方米的水域中有500个生态浮岛,浮岛上覆盖着美人蕉。生态浮岛是长江鱼类的“生产基地”,是水生生态修复工程的新尝试。
在我的印象中,泰州作为苏北的重要城市,一直在努力追赶经济发达的苏南,而且它的工业又重又密。在今天的台州,“留白”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关键词。台州市按照生态优先、集约利用、灵活协调、留有余地的原则,将三分之一的海岸线划定为“无开发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特别为保持海岸线的自然属性和保持滩涂、芦苇等原有生态特征留有空白。
问题导向促进实施。
河水摇曳,灯光明亮,景色迷人。镜湖区一衣山街汤和社区居民齐良鹏(音译)开心地按下了石里江湾公园的快门。石里江湾公园是长江和青弋江交汇的地方。
几年前,十里江湾所在的长江两岸仍然是当地环境整治的一个主要问题。如今,姜世离湾作为芜湖市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已经成为游客的一大看点,这也使得芜湖更受投资者的青睐。
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基石。2019年1月10日,长江经济带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向长江沿岸11个省市移交了163个突出问题。沿江各省市突出问题定位,密切关注名单,推进整改落实。截至目前,已完成115项整改。同时,各地举一反三,自查问题3044个,整改2076个。
问题得到解决,绿色发展的基础得到巩固。沿江11省市环保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化工企业“移、变、转”步伐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水平提高,生态修复取得显著进展...
各地各部门形成合力,新机制使合作更加顺畅
在重庆一家汽车公司工作的陈美华(音译)看中了四川德阳的一份工作,但他一直犹豫不决。“考虑不同地方的社会保障关系的程序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2019年8月,长江上游第三次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在昆明召开。会上,四省市确定了2019年合作计划,将围绕生态环境联合防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旅游推广合作四个方面展开。由于与新机制的合作,陈美华的关切消除了。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及相关部门大力改革创新,抓大保护、促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全面管控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被中下游拒绝的项目在上游找到落脚点并不罕见。现在,各地都用尺子来测量工程的终点。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试行)》,沿江11个省市发布了地方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形成了负面清单制度,控制了海岸线、河段和最需要管理的区域,控制了产能过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突出的行业,逐步建立了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
同时,划定了“三区三线”(城市、农业、生态空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发展边界),并成功编制了“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在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长江经济带土地/、
省际磋商与合作进一步深化。
长江沿岸11个省市的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工业发展、科技创新、旅游等领域,省际合作取得新成果。咨询与合作带来了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交流,优势互补,有效促进了沿江省市的绿色发展。
财务保证更强。
2019年10月17日,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向重庆市33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发放首笔5亿元贷款。这是长江中上游国家储备林项目的第一笔贷款。
截至2019年11月,中央共安排1237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对发展金融和政策金融的准确支持有所增加。2019年1月至11月,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发放贷款3621亿元和1529亿元,支持长江保护和绿色发展。
规划和控制、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发展促进的力量被整合为一股联合力量。新制度、新机制的引入和相互学习,极大地促进了沿江省市的绿色发展。
2019年11月底,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显示,上海连续五年在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排名中名列第一,引领作用显著;110个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差距正在缩小。
产业导向的作用显而易见,新的动能推动了新的飞跃
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一半,创新活力居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加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和对外开放新优势,努力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创新推动发展迈出新的一步。
2019年9月,由于越来越多的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公司进驻本地制造园区,第二届人工智能引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杜云区成功举办,一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成都继续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挥实力。2018年,成都有3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500多家中小科技企业,位居副省级城市之首。
不仅是成都,近年来,国家还支持长江沿岸11个省市建设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杭州、成都、重庆、长沙等沿江城市成为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的热点。人才创新新增长极形成了封闭的良性循环。
探索绿色发展试点示范的新经验。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中央政府和省的支持下,充分利用硒资源优势,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大市场。据估计,到2020年,泉州硒产业将实现产值700亿元,有效地帮助克服贫困。
在浙江丽水和江西福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崇明、上海、武汉、湖北、杨光、重庆等地的绿色发展示范。不仅使当地的优质发展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城市群的发展和全面开放出现了新的形势。
沪宁杭等城市1.5小时可达,长江中游省会城市2小时可达,成渝城市群的成渝两地1小时可达。如今,一体化、都市圈和城市群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热门词汇。互联水平的提高为城市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长江沿岸11个省市与“一带一路”的融合发展势头并未减弱。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和欧洲共开通4685列列车,同比增长32%,占全国的63%。自去年8月实施西部新陆海通道总体规划以来,长江上游对外开放加快,经济活力日益增强。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人民日报头版聚焦:绿色发展 打造黄金经济带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