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北京蓝”保留“一微克”——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华社记者倪元进
从奔向“北京蓝”到留住“北京蓝”,北京从未停止。
20世纪80年代,北京把消除烟尘以控制二氧化硫和烟尘等烟尘污染作为主战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了从工业污染控制到生活等领域的综合防治。自1998年以来,已组织和实施了16个阶段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自2013年以来,以pm2.5治理为重点,继续实施清洁空燃气行动计划;从2018年开始,集中力量坚决抗击污染,打赢蓝天防御战...
记者从正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了解到,北京将继续为捍卫蓝天而战,积极面对减排难度加大的挑战,坚决完成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赢得捍卫蓝天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今年1月3日发布的数据,在区域空燃气质量同时改善,气象条件比正常情况更有利的情况下,2019年北京大气中的四大污染物有了明显改善。pm2.5年平均浓度为42 μ g/m 3。二氧化氮和pm10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到标准,并连续三年保持在同一水平
根据《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北京市将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严格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继续推进农村散煤替代清洁能源,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北京市的比重,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
虽然空严重的空气污染在北京秋冬供暖季节仍时有发生,但随着近20年来北京燃煤处理的有序推进,开窗出门前闻到的煤烟刺鼻气味逐渐消失,燃煤锅炉房肮脏的运行环境也消失了。平房居民在冬天买煤、搬煤、着火和倒灰的场景已经消失了。
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与燃煤直接相关的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已从1998年的120 μ g/m3降至2019年的4 μ g/m3。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于建华表示,在能源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的情况下,北京的煤炭消费量已从高峰期的3000多万吨下降到目前的不足400万吨,其中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占96%以上。从内到外,产业合作、能源配置起起落落,呈现出北方城市能源结构调整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近年来,北京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实行了“一微克行动”,并在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产业结构、精细化管理、区域联防联控等领域做出了细致的努力。日复一日地为之奋斗,克服困难,长期取得巨大成就。
据了解,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近年来逐步提高,从最初的行政管理到目前的法规、标准、政策和技术等综合政策;共颁布了约70项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这些标准是全国最全面的系统和最严格的标准限制;重点攻关,取得pm2.5来源分析、京津冀大气污染控制协同等科研成果;利用市场、税收、补贴和价格等经济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2018年排污费改为环境税后,应纳税大气和水污染物适用的税收标准按照国家法定上限执行;建立高密度pm2.5监测网络、总悬浮颗粒物(tsp)监测网络和覆盖街道(乡镇)的地表水监测网络,实现低成本、高密度、小型化传感器技术在大气监测领域的应用。
于建华说,北京在实践、总结和学习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环境规划、法律标准、环境执法等方面,以空燃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源分析和污染源清单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空燃气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不断分阶段实施综合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已被纳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实践案例”,为世界其他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提供借鉴。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北京在预防和控制空气污染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北京市pm2.5浓度尚未达到空环境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仍有差距,特别是偶尔会发生空空气重度污染过程。保持北京蓝色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雷丽娜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较真“一微克” 留住“北京蓝”——北京大气污染攻坚战成效显著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