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4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西宁6月19日电青海互助社:送走污水,迎接蓝色浪潮

新华社记者孙绍龙和杨修·达真

“过去,莫斯湖臭气熏天,到处都是生活垃圾。谁能想到今天会变成这样?我们互相帮助的就是‘小江南’!”49岁的叔叔不禁感慨。

18日下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的“中国环保世纪之旅”采访团深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了解当地河流生态修复情况。

互助是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因土族妇女服饰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故又有“彩虹之乡”之称。但即使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小镇,在生态问题上也曾有过自己的“难以启齿的秘密”。

莫斯湖占地约6万平方米,是互助县新旧城区的分界线。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当地人称之为“茅斯沟”。这条“臭沟”常年接收互助县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恶臭整天散发,不断增加的生活垃圾一度让附近的居民相互敬而远之。

青海互助:送走污水,迎来碧波

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2017年,互助县投资7000多万元实施了青苔湖生态保护与利用工程:一方面,疏浚污水,加强上游水源及周边环境的监控,从源头上消除污水和垃圾;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和连接湖体,种植紫丁香和云杉等植被,整个湖区的整体形象将得到提升。

青海互助:送走污水,迎来碧波

经过两年的努力,今天的莫斯湖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变化”。放眼望去,绿色的湖泊、红色的小径和各种各样的植被汇聚在一起,就像一条丝带蜿蜒在互助县。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青海省近三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在这个被称为“青海母亲河”的盆地。互助县的许多河流都流入湟水,这些河流的水质将直接影响黄河的水质。

青海省人大代表孔小瑜说,水产养殖是互助县的重要产业,湟水流域有32个畜禽养殖场。为保护河流水质,2017年,互助县湟水支流沙塘川河两岸400米范围内,全部划定为禁养殖区,32个养殖场以搬迁和转产形式进行了整改。

“以沙塘川河两岸的25个农场为例,政府提供土地,将农场迁离河流。对于愿意改变生产的农民,政府帮助他们将农场改造成种植基地并种植蘑菇。油菜籽等作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河流的污染。”互助县生态环境局局长盛说。

青海互助:送走污水,迎来碧波

据了解,经过多方努力,沙塘川水质已由2015年的劣ⅴ类提升至2018年的ⅲ类,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起初,那里有很多垃圾,我们一天可以捡五六袋。后来,通过每天捡垃圾和在河边巡逻来制止不文明行为,村民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现在,每天只能捡半袋垃圾。”互助县唐川镇下山城村的村民施德祥靠在温室里种菜为生。现在,除了种植蔬菜,他还在沙塘川河边做兼职河流清洁工。

青海互助:送走污水,迎来碧波

互助县水务局局长蒋介绍,为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和保护,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互助县签订了各级目标责任书,重点解决河道巡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目前,互助县已建立了355个县级和村级河道主管、171个湖泊主管、300个河道巡查员和370个河道公示牌,实现了县级和村级“河湖主管”的全覆盖。

青海互助:送走污水,迎来碧波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淼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青海互助:送走污水,迎来碧波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