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9字,读完约5分钟

莫斯科时间6月5日下午,正式访问俄罗斯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决定将两国关系提高到“新时期中俄全面战术合作伙伴关系”。 冷战时期中俄关系第六次定位,产生了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影响 把“中俄全面战术合作伙伴关系”从年的“新阶段”定位提高到“新时代”,是符合中俄关系迅速发展实际轨迹的自然结果,其合理性不言而喻。 首先,在过去五年里,中俄关系实际上发展迅速,无论是表面上还是内在上都稳步发展 两国领导人的战术互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坚定 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比较短板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与两国政治合作水平不一致的经济合作也首次实现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历史目标。 双方人员往来越来越密切,民心相通已经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景 结果,中俄关系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内在性,但在乌克兰危机带来的战术机遇成为实用的合作成果期间,双方都需要根据新时代的新水平重新定义两国关系 其次,在过去五年里,中俄关系快速发展的实际轨迹进一步表明,不结盟、对抗、不比较第三者、不意识形态化的以“四不”为核心的底线思维不足以为两国关系提供足够的动力。 戴秉国前国务委员在莫斯科出席中俄关系国际会议期间首次采用了“不上封顶”一词,明确了中俄关系要求的“(没有天花板思考)” 根据五年的实践,中俄关系“没有更好的”成为其显著特征,这是新时代的重要意义之一 第三,中俄全面战术合作伙伴关系加上“新时代”的定语,集中反映了这一大国关系过去五年来加速的总体趋势,新的定位是上述加速效果的总解放 回顾历史,很明显中俄领导人调整两国关系定位不是等速的过程 从1991年底到1996年,双方在不到5年内就经历了3次转变,把彼此视为友好国家,把建设性伙伴关系视为战术合作伙伴关系。 这一快速修正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给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带来的巨大冲击的馀波效应 双方必须不断修改合作方向,形成了迄今为止稳定的制度框架 2001年,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为标志,中俄战术合作伙伴关系在法律上得到了重新确认,也显示了这一定位的稳定性 年,中俄关系经过15年的稳步推进,终于发展成了全面的战术合作伙伴关系 之后,中俄关系开始进入全面加速期,年乌克兰危机在结构上改变了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为中俄全面战术合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提供了第一动力。 几乎从1年到15年稳定,再到3年的小变化和5年的大变化,其背后的逻辑明显不同 1990年初越来越多的事情是重建新大国关系的摸索、试行错误,最近两次显然是应对两国关系定向加速和规模效应的良性重新定位 第四,中俄关系重新定位中的“新时代”也适应了两个深远的意义 另一方面,这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俄罗斯普京“长国家”在外交层面的溢出 中俄为了相互战术支持本质上表示尊重基于本国国情的快速发展道路的选择权 另一方面,这与中俄关系的外生动力密切相关 与冷战后基于各国日益增长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全球化浪潮不同,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行业出现了显著的现实主义回归,整个国际体系从相对有序的过渡状态向绝对失范方向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个别大国将利己发挥到极致,完全忘记利他,更加明确中俄关系对国际稳定的特殊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时代的定义是中俄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的正式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要缓和紧张,稳定不稳定,要繁荣不景气,要符合所有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此,再次确认了“新时代”的限定也是相互在战术上支持、可以信赖的伙伴 对于任何大国关系,寻找相互合作的目标和议程,规定双方关系的性质和水平,不仅具有充分的象征意义,而且为后续一系列具体合作提供新的法律依据 伴随新限定词“新时代”而来的显然是更新、更完整、更广泛、更深的方方面面、24小时共同路线图 今后几天,这些细节将逐渐出现,中俄关系的未来也将重新定义 另外,不应该忽视国际关系最小分解单元可能不是双边关系 因为任何双边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背后都可能存在显性或隐性的第三者 对中俄关系来说,每次相互定位的调整,重新定义与任一方关系的动能都必然会传播到其他大国 冷战时期就是这样,后冷战时期也不例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欧亚地区秩序和世界政治结构今后的发展将受到这次中俄关系调整定位的严重影响 《杨言宏论》是海外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杨成教授的专栏,立足于俄罗斯、中亚,着眼于全球热点问题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杨言宏论丨“新时代”关系定位彰显中俄对国际稳定的特殊作用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