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0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工厂开发的太空3d打印系统在地面进行了试验。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陈袁摄)
本公司北京5月9日电(记者全晓书喻菲)中国自主开发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机”及其轨道上打印的2个样品8日随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返回舱成功返回东风着陆场。
这是我国首次轨道3d打印试验,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连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粗空3d打印。
5月7日1点58分,该套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工厂开发的太空3d打印系统全面完成预定任务,飞船下载的图像显示两个样本打印成功,可以清晰识别。 研究人员还将对送回的打印机和样品进行进一步的性能检测和综合评价。
太空3d打印系统在轨道上打印的示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陈袁摄)
介绍说,碳纤维是一直广泛应用于航空空航天的轻质高强度材料,连续碳纤维对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有显着意义。 此次3d打印的两个样品均实现了碳纤维的长丝连续,为未来复合材料空之间的3d打印应用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介绍,该打印系统所有进程无人值守,自动控制。
太空3d打印系统在轨道上打印的示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陈袁摄)
国内外现有微重力3d打印研究都有人参与,有人控制,有人管理,在设备启动、加热、打印等环节工作异常时可以人为干预。 此次空间的试验无人参与,系统自身完成所有预定任务,其结构机构、运动控制、电源照明、摄像监测等研发经验将为后续的太空3d打印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另外,在此次实验中还实现了基于微重力环境的3d打印成形机构的全面验证。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工厂开发的太空3d打印系统在地面进行了试验。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陈袁摄)
空之间3d打印与地面3d打印不同,最重要的区别是微重力环境对打印过程的影响,国内外都使用失重飞机进行抛物线飞行试验,但一个抛物线周期只能提供20秒左右的微重力环境。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指出,此次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可以提供长时间的微重力稳定环境,不仅可以检测材料的成形技术,还可以检测印刷系统结构机构的可靠性、运动精度、成形质量。
随着返回舱返回的3d打印样品,可以直观地展示微重力对材料、结构机构、控制、成形等的影响,其经验和成果适合舱外和大型结构在轨道建设中宣传。
另外,新一代载人宇宙飞船试验船还搭载了世界上首个基于金属3d打印技术的立方星配置器。
在星众空间(北京)科技有限企业开发的立方星构型器上进行了地面加速度试验。 星星空间给图
该配备器由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星众空间(北京)科技有限企业开发。 部署器连接立方星和交通工具,部署器保证发射中的减振,正确释放,能否输出分离信号确认分离时刻,是决定立方星发射成功与否的关键。
此次飞行验证了3d打印新配备器的结构强度、材料性能、空之间的环境适应性。 “3d打印制造的部署器是传统机械加工产品的一半,加工周期从过去几个月缩短到一周,领先于传统加工方法。 3d打印技术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吸引人。 ”星星空之间的首席执行官白瑞雪说。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中国首次在太空验证3D打印技术”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