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2字,读完约9分钟
原标题:人们以前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识——揭开黑洞之王的神秘面纱
①银河中心存在的超大质量黑洞。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②巨大黑洞艺术的想象图。 喻京川绘
③我国自主开发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资料图像)
追逐着浩瀚宇宙中那遥远神秘的天体,数百年来无数科学家将走在前面接班。 11月28日凌晨,中国科学家宣布,依靠中国自主研发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成功“活捉”了“黑洞之王”。 这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识,期待着推进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改革创新——宇宙的神秘面纱逐渐明朗。
“事实有时比小说还奇怪,黑洞最能真实地表现它,它比科幻作家想象的还要奇怪。 ”霍金在最后一本书《十问》中这样写道。
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11月28日凌晨,中国科学家依靠中国自主开发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在银河系内发现的恒星级黑洞,是太阳质量的70倍,距离我们约1.5万光年。
恒星黑洞中的这个“小霸王”黑洞,质量超乎科学家们的想象。 专家们说:“这是一个让天文学家改写恒星黑洞形成模型的了不起的发现。”
宇宙吸光器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德国物理学家卡尔·施瓦西推导出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精确解,预言了黑洞的存在。 从那以后,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个神秘天体的想象和探索。 年,首次检测到的引力波为黑洞的存在提供了更具体的证据。 今年,天文学家用四大洲的8个观测点历时10年,捕捉到了黑洞的视觉证据——第一个黑洞“芳容”,使其对曾经“无法触摸”的奇怪天体具有亲和性。
黑洞是什么,为什么一代天文学家这么喜欢? 本身不发光,具有超强的吸引力,通过其身边的物质,连最快的光都逃不掉——黑洞,是名副其实的宇宙真空“吸光器”。 不仅如此,其密度大得惊人。 有多大呢?如果把恒星压缩成直径为北京六环大小的球体,就会相当于黑洞的密度。
根据黑洞的质量,天文学家将黑洞大致分为恒星系黑洞( 100倍太阳质量以下)、中质量黑洞( 100倍到10万倍太阳质量)、超大质量黑洞( 10万倍太阳质量以上)。 恒星黑洞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形成的,是广泛存在于宇宙中的“居民”。
根据科学家们的认识,一颗恒星进化到最后,如果剩下的质量过多,也就是说有三倍以上的太阳质量,白矮星和中子星都无法形成,一旦进入死亡阶段,这颗恒星将因终极重力而持续衰变,最终形成致密的黑洞,这是无力阻止的。
“球状星团和矮星系的中心可能有中等质量的黑洞,但银河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例如银河中心有约400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说。
“捕捉”黑洞
神秘而感兴趣,若龙潜深渊隐藏着爪牙,潜行着宇宙星海。 黑洞本身不会发光。 天文学家怎么会在广阔的宇宙中发现它们呢?
答案是间接观测。 刘继峰表示,观测验证黑洞一般有两种途径。 一个是引力波实验中聆听时空的涟漪,推测黑洞合并,但这只适用于罕见的两个黑洞,也就是两个星系碰撞合并后产生的两个相互旋转的黑洞。 另一个是通过监视明亮的伴星运动来推测黑洞的存在,并测量黑洞的质量。 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用这种方法发现了约20个黑洞,质量都在3倍到20倍的太阳质量之间。
本来,黑洞不会发光,但他们周围的小伙伴们真的很高调,周边的吸积盘和伴星展现出奇怪的“气场”。 如果黑洞和正常恒星构成附近的双星系统,黑洞就会露出凶恶的爪子牙齿,以强烈的“食欲”直接吸收这颗伴星的气体物质,形成吸积盘,发出明亮的x光光。 这些x光就像被黑洞吞噬之前的“回光石”,这张“照片”成为天文学家这几年追寻黑洞痕迹的有力线索。 迄今为止,银河系的大部分恒星系黑洞都是通过黑洞的吸收和来自星星气体的x光来识别的。
按照理论,银河系应该有几亿个恒星系黑洞,但在黑洞双星系统中,能发射x射线的只是一小部分。 黑洞与其伴星相距遥远,我们的“大餐”也展现出平静温和的一面。
那么,如何寻找这些平坦静态的,也就是不吸收星星气体的黑洞呢? 天文学家在发现这颗最大恒星的黑洞的过程中给出了新的答案。
lamost再次工作
发现,距离地球1.5万光年的恒星级“黑洞之王”与默默奉献的“大功臣”——lamost密不可分。 “如果使用普通的4米口径望远镜寻找这样的黑洞,同样的概率需要40年。 这展示了lamost的超高观测效率。 ”。 刘继峰说。
他说,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类为了发现黑洞调动了大量的观测资源,但由于设备的灵敏度和大量数据解决的课题,最终收效甚微。 事实上,科学家们曾想过利用x光来识别黑洞,但很困难。
怎么办? 发现了新的做法,发现了数量庞大的无x射线辐射黑洞,成为天文学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关键时刻,中国自主开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很有用。
我们知道黑洞是在大质量恒星死亡后重力崩溃形成的。 “研究天体,科学家们经常有明暗、颜色、位置三个观测维度。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白仲瑞介绍说,其中颜色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观测依据,颜色通过光谱特征表现出来。 白仲瑞解释说:“换言之,光谱就像天体的‘条形码’。”
并且,收集这些大量的“条形码”是“光谱之王”——lamost擅长的。 白仲瑞说,lamost有4000只眼睛( 4000根光纤),一次可以观测近4000个天体。 2019年3月,lamost公开了1125万个光谱,天文学家被誉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光谱之王”。
“想要搞好工作,就必须利用其器皿”。 名为lamost的“天文利器”帮助天文学家发现今天的主角“黑洞之王”。
年初,lamost科学巡天部主任张昊顿研究员和云南天文台韩占文院士利用lamost观测双星光谱,开展双星系统的研究计划,选取开普勒一个天区的3000多颗恒星展开了为期两年的光谱监测。 结果表明,在x射线安静辐射的双星系统( lb-1 )中,8倍于太阳质量的蓝色恒星围绕“隐形天体”周期性运动,这个“隐形天体”还呈现出罕见的光谱特性。
这颗B型星的背后一定有故事,围绕着看不见的“谁”转? 真的是黑洞吗! 天文学家在追寻宇宙真相的道路上,任何可能性都不会轻易放过。 短暂兴奋之后,研究人员协助观测了西班牙10.4米加拿大望远镜和美国10米口径凯克望远镜,进一步确认了B型星的光谱特性。
根据光谱新闻,B型星的金属丰度约为1.2倍太阳丰度,质量约为8倍太阳质量,年龄约为35百万年,距离我们1.4万光年。 “在其他证据的辅助下,研究人员计算出这个双星系统中存在着约为太阳质量70倍的不可见天体,只有黑洞。 ”。 刘继峰说。
从以前就传来了熟人
故事还没有结束。
根据目前的恒星演化模型,只允许在太阳金属丰度上形成最多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因此,在lb-1中,黑洞的质量进入了现有恒星进化理论的“禁区”。 换言之,银河系中每个恒星黑洞的质量不应该超过太阳的20倍。 lamost的发现可能意味着恒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相关理论将被改写,或者以前的黑洞形成机制将被忽视。
事实到底怎么样? 答案是:继续观测验证。 “在接下来两年的监测时间内,lamost为了这项研究进行了26次观测,累计曝光时间约为40小时。 ”。 刘继峰说。
时间不深。 最终的结果达成了lamost的这个好故事。 为了纪念lamost为发现这个巨大的恒星系黑洞做出的贡献,天文学家给包括黑洞在内的这个双星系统命名为lb-1。 与其他已知的恒星系黑洞不同,lb-1在任何x射线观测中都检测不到,该黑洞离伴星很远,有1.5倍的日距离。 研究人员在美国钱德拉x光天文台观测到这个源头时,发现这个新发现的黑洞对伴星的吸收非常弱,是“平静温和”的恒星级黑洞“冠军”。
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 从2009年开始,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通过探测引力波发现了太阳质量数十倍的黑洞,在这一年里,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巴里·巴里什因对ligo的建设和引力波探测做出了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刘继峰说,lb-1是一个x射线辐射安静的双星系统,不能用常规的x射线方法搜索这样的黑洞。 长期以来,半径方向的速度监测被认为可以发现平坦静态的黑洞双星,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黑洞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 利用lamost大规模巡逻的特点和速度监控方法,天文学家发现了不发出声色的平坦静态黑洞,揭开了这个黑暗的“家族”的内幕,相信将为研究黑洞成员的形成演化和质量分布迈出象征性的一步。
“其次,利用lamost极高的观测效率,天文学家有望开辟一个大量发现“无声”黑洞、大量发现黑洞的新时代。 ”刘继峰说。 (记者沈慧)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颠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以前传下来认识揭开“黑洞之王”的神秘面纱”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1916.html